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11/13
1
吴尊的耐心源于不把事儿当事儿
最近,《爸爸去哪儿》又引爆了一波收视狂潮。老妈子也是一集不落地追着。虽说最新一期的节目看点满满,但作为一枚操心育儿的老妈子来说,有两个片段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个是Jasper穿着袜子下床时,春哥的严厉管教。
虽然小春爸爸已经在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看到Jasper难过的样子,他马上缓和了语气,向孩子解释和道歉。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他觉得孩子把袜子弄脏就是不对。
而耐心的吴尊爸爸呢?当Neinei和弟弟三番两次往脸盆里吐水,吴尊没有指责,没有训斥,只是简短的一句“不要吐这里”,然后一遍遍重新打水,脾气真是好到没话说!
他曾在节目中坦言,“我很喜欢他们调皮,自由地去释放自己。我觉得小朋友就是要去尝试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我对小朋友会比较耐心一点。“
所以在吴尊爸爸看来,把脸盆里的水弄脏是不好,但也没啥大不了的。
表面上是吴尊对孩子更有耐心,更包容,但其实,最大的差别源自两位爸爸对规则的不同界定。
小春爸爸对孩子的规则更多,更严,更接近大人的标准。比如衣服不能弄脏,走路不能拖拖拉拉,男孩子要自己走路。相比之下,吴尊对孩子的规则就要少多了。所以小春爸爸觉得不OK的,吴尊大多都能接受,自然就不会发火啦。
对规则的不同看法,带来的是孩子性格与处事方式的不同。Jasper虽然乖巧懂事,却多了一份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小心翼翼,因为有太多线不能踩,太多事不能做。
相反,Neinei和弟弟因为爸爸轻松、快乐的教育方式,所以她们表现出的都是最本真、最自然的一面。她们敢于尝试,敢于表达,也敢于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出真我。
2
别让规则限制了孩子的绽放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充满规则的。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给他们设立了各种各样的规则。
虽说规则是给孩子最好的爱,能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方向,但当规则被滥用时,对孩子就不再是爱了,而是限制和约束。
有一次,我参加“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的课程培训,导师朱芳宜的一句话让在场的家长都陷入了沉思。
她大意是说,“我们总是觉得孩子还这么小,就怎么怎么了,长大了还得了?其实是我们想的太远,担心的太多了。”
是啊,有了孩子后,我们的想象力都变得异常丰富。总是把孩子的行为无限地放大,直至变成一种恶劣的品质。
孩子把牛奶弄洒了,还说是小熊干的,我们就觉得他竟然学会撒谎了,长大还得了?但其实,孩子只是把自己的愿望和现实弄混了。
孩子吃几口饭就不想吃了,我们就觉得这样下去还得了?要是营养不良怎么办,长不高怎么办?但其实,孩子只是刚吃过水果,暂时吃不下。
孩子沿着墙角挤了一整管牙膏,我们就觉得这么调皮捣蛋还得了,不治一下,下回不得把房顶都掀了?但其实,孩子只是想知道一管牙膏到底有多长。沿着墙角挤,正好能量一量。多么具有探索精神啊!
可惜,我们忙着联想,忙着给孩子定规矩,不仅把缺点、错误给制止了,连自信、好奇、想象力、创造力这些宝贵的品质也一块儿给扼杀了。
孩子就像被玻璃罩罩住的花蕾,再也舒展不开来,无法绽放出超越我们想象的独一无二的美。我们却还沾沾自喜,以为花朵的绽放,是归于我们的精心培育。
3
规则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叫《孩子是个哲学家》。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书里有个故事特别想和大家分享,因为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也遇到过。
一天,爸爸准备带孩子和朋友吃午餐。餐厅已经订好了,爸爸也不喜欢迟到。可临出门时,孩子突然说,“我想吃个油桃。”
好吧,虽然着急,爸爸还是忍住了。 好不容易等他吃完,孩子又平静地宣布,“我还想再吃一个。”
神马?再吃一个?!天知道爸爸有多焦灼、生气、不满、无可奈何……可他不想破坏大家吃午餐的心情,所以还是同意了。
终于,第二个油桃也吃完了。这时,孩子问道,“再来一个好吗?”
我想,99%的家长这时候都会暴怒吧。这位爸爸也一样,然后迎接他的自然是一顿嚎哭。
面对失控的场面,搞坏的气氛,注定迟到的午餐,爸爸焦头烂额,束手无策。然后,他想起了对孩子的爱,于是他说,“好吧,再吃一个油桃。安心吃,多长时间都可以。”
是的,在发脾气后,爸爸选择了让步,这可是立规矩的大忌。不过爸爸清楚,故事并没有结束,他会在晚些时候找孩子谈谈。但现在,先让他吃油桃吧。
最后你猜,孩子会吃第四个油桃吗?事实上,第三个油桃只咬了一口,他就说,“我们走吧“。
是的,爸爸用“妥协”换来了和平收场,也换来了和孩子好好沟通的基础。
我曾经惶恐地认为,给孩子定下的规则不能被打破,否则孩子一定会得寸进尺,越来越难管。
但当我试着理解孩子,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理解他的局限性时,我发现规则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没有爱的规则,很难令孩子信服。偶尔破一次例,让孩子知道自己被无条件爱着,他们会更愿意静下来听我们说,不是吗?
我们要的不是孩子某一次的屈从,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认同规则及其背后的深意。唯有这样的认同,才能让孩子真正自律,让规则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