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12/19
该怎么帮助怕“鬼”的孩子呢? 导读:“鬼”本是不存在的,可很多孩子却很“怕鬼”,很大原因是周边环境将“鬼”恐怖化了。由于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区分现实和想象的能力也还在发展之中,而且孩子相对弱势,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恐惧和担心。所以,孩子很容易怕“鬼”。
图片来源:昭元儿童摄影(配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记得小时候,妈妈忙时就会让我和奶奶住上几天。
而我自然是不愿意的,一到天黑,就哭着要回家找妈妈。奶奶哄不住,只有拿出“杀手锏”——鬼故事,来吓唬我。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门外一个红眼丑,一爬爬到门上头,先吃骨头后吃肉,剩个骨头做个扣”。每次听到这个,我就会哧溜地爬回被窝。
也是从那时开始,害怕漆黑,害怕一个人独处。直到慢慢长大,才知道“鬼神”并不存在。
小外甥突然开始怕“鬼”
前两天,小姑子告诉我四岁的小外甥突然开始怕“鬼”了,晚上不敢自己睡,没有人陪就哭闹,甚至能把“鬼”的样子描述出来。
害怕、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心理。怕狗、怕蛇、怕打雷、怕争吵声……都是孩子害怕的正常表现。可,如果孩子害的是并不存在的“鬼”,很可能是周边环境将“鬼”恐怖化了。
3岁前,孩子可不知“鬼”为何物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2、3岁前的记忆几乎为0,3-7岁的记忆量才快速增长。所以,对于大部分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对“鬼”是没有概念的。他们会对陌生的、在视觉听觉触觉上有较大差别的东西,本能的产生排斥。
3岁后,是你让他“怕了鬼”
日常生活,我们听到孩子说“怕鬼”、“有鬼”,一般是在4岁左右。这个时候,孩子记忆力、思维能力、知识吸收能力都在迅速增加,但对于接触的事物仍缺乏判断力。
如果经常用“不听话,一会儿小鬼把你捉走”这样的话来吓唬孩子,会让孩子潜意识里觉得“小鬼”是存在的,而且还会“捉走小孩”。孩子本能地会把“鬼”等同于“伤害自己”。
或者让孩子看到“鬼神”一类的影视作品,因为恐怖的造型、诡异的气氛,外加血腥的场面,会严重刺激到孩子的视觉、听觉等神经,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有“鬼”,而且特别可怕。
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区分现实和想象的能力也还在发展之中,而且孩子相对弱势,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恐惧和担心。所以,孩子很容易怕“鬼”。
图片来源:昭元儿童摄影(配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那该怎么帮助怕“鬼”的孩子呢?
1. 不让孩子看到恐怖的视频或游戏
爸爸妈妈把模范作用带动起来,有空闲时间了,别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的。有时间多和孩子玩玩具、看绘本或者做游戏,有时间带着家人一起出去旅游一下多好。
2. 和父母说好不用“鬼”吓唬孩子
当然,对于公婆、爸妈的教育方式咱们不要直接、强硬的怼回去。可以说“孩子最近做噩梦,梦见有鬼来捉他,咱们以后在他面前少说这些。给他玩个新游戏或者一起玩玩具,转一下注意力”等等。
3. 让“鬼”显形
最惊悚的恐怖片往往不是一个怪物僵尸晃来晃去,而是谁都不知道恐惧的对象长什么样子、什么时候会出现。
“鬼”存在于孩子的想象中,看不见摸不着。如果能引导孩子把他害怕的“鬼”形象化地“外显化”出来,恐惧感就能降低很多。
比如让孩子把他想象中的“鬼”画出来,然后再在鬼身上画几笔,把恐惧的形象改变成搞笑的形象,并把两者建立起联系,以后想到鬼,就容易想到这个搞笑的形象,就没那么害怕了。
4. 和宝宝约定一个“护身符”
例如一个口哨。可以和孩子说,“鬼”很怕这个东西,一吹口哨,“鬼”就四散逃走了。还可以是有魔力的玻璃球、神奇的钥匙等等。
或者询问孩子,假如有一个魔法宝物,“鬼”一看到这个东西就不敢靠近,吓得屁滚尿流,这个宝物会是什么样子?家长可以让孩子画出来,然后挂在自己家里作为“镇宅之宝”。
5. “鬼”是因为害怕/无聊才出来
妈妈可以引导孩子:“他原来是害怕/没朋友才出来吓人的啊,那我们看看能不能帮帮他呢……”
这是更好的解决方式,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学会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练习引领矛盾化解的技巧,这对现实中的社会交往会有帮助。
小么说说:家长不必让孩子接受世界上“没有鬼”,而是在不戳破这一点的情况下,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感觉到,想象的“鬼”其实跟生活很近,也用自己想象的资源去帮助自己抵抗想象的恐惧。
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孩子想出的方法才会更有效、更容易相信。
不用强迫孩子接受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家长只需保持好奇心,甚至可以装傻充愣,只要陪着孩子、引导孩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