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你心里有多少阴暗面,孩子就有多少问题

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11/30

你心里有多少阴暗面,孩子就有多少问题

  前几天,后台有一个读者给我发了一条留言:

  丹妈,我家男宝内向又害羞怎么办?

  比如我带孩子去游乐场玩,门口有人在送卡通气球,好几个孩子围上去,一个个喊着“给我一个”“我也要”“谢谢叔叔”,孩子也很想要,我就鼓励他自己去拿,但是他一直犹犹豫豫,不敢上前,别人给他也不接,一直在旁边看着最后一个气球被后面来的小朋友拿走。

  说实话,当时我有点生气,也有点着急,这孩子,怎么去要个气球都不敢!

  进了游乐场,其他孩子玩得热火朝天,他却是推了很久才肯进去。旁边有个妈妈问我:“ 是不是孩子在家也这样? ”另外一个妈妈还对我感叹:“ 哎呀,你家孩子好乖,不像我们家太皮,什么都不怕。”我听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件事情也让我特别焦虑,我自己就是内向羞怯的人,一路成长的过程中也因为这样的性格吃过很多亏。面对孩子这样,我该怎么办?

  这位读者的咨询,让我想到了自己也曾有过这感受。

  我的小侄子生性内向害羞,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时,经常是受欺负的那个。

  每次看到他受伤、或者不开心地回来,我都心里有些急:“怎么回事?这么胆小。”甚至还会“看似为他好”地向教他:“下次有人欺负你,你要记得狠狠地打回去。”

  话中已经带来了很强的情绪。

  我哥嫂见我这么激动,笑着说:孩子打闹很正常。

  那我的着急和生气,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细细一想,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很想加入到新伙伴中去,鼓起了十二万分勇气,却又紧张地不敢走出半分,怕被人嘲笑,只是在远处默默观望。..。..

  别人欺凌我,我不敢反击,心里生气地把对方骂了祖宗十八代,表面却是默默地承受着。..。..

  长大后,我一直在努力地改变自己,虽然在很多场合能欢声畅聊,但只有我心里清楚,那份胆怯还在,只是被压在心底,不轻易让别看到而已。

  这么多年,我一直没办法去接纳那个胆小内向的自己,甚至有种羞愧感,潜意识地觉得,这样的性格不好,我应该要改变。

  所以当我看到小侄子也表现出这样我觉得特别不好的行为,我内心那个小女孩出现了,那种羞愧感也跑出来了,所以我马上就不淡定了。

  其实,就像我哥嫂说的,在孩子们的社交活动中,一个孩子被人欺负是很正常的,有时候他被欺负,有时候他又欺负别人。但我痛苦的童年经历,让我把孩子正常社交中的情况放大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直到后来,我学习来心理学,明白了什么是“投射”,我才察觉出:我把对自己的不喜欢,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表面上,这是孩子的问题,但其实是我的问题。

  1、孩子是一面镜子,投射出我们不愿接受的自己

  投射,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简单地说,是把“自己的某种想法”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也就是你把自己的情感、冲动、愿望,归结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扭曲了你对这个人的看法。

  当你过度投射时,你就无法就事论事地客观地看待对方,你看到的,只是你以为的样子。

  看起来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我自己的问题,表面上是对孩子怒其不争,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我们越不喜欢自己,对孩子的不满就越多;

  我们的内心越恐惧,对孩子的要求就越多。

  2、怎么办?停止过度投射,从直面自己开始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太倔”“太怂”“太磨蹭”“太冲动”,是我们把自己的焦虑过度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归根结底,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做家长的我们,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以我给开头那位妈妈的建议,也是我曾经一直在思考的:

  问问自己,性格中内向这一面,真的只带来过负面的影响吗?

  它带给我们的痛苦经历和感受中,是否还有一些我们没有认识到的东西?

  任何一种天生的性格特质,都会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那么它好的一面在哪里?

  内向会让一个人喜欢独处和思考,所以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内向的妈妈会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前进;内向的人更谨慎,不急于做决定、下结论,而是冷静分析、理性思考后才有所行动……

  我一直都觉得,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只有当我们坦然直面真实的自己,客观地认识到性格本身的力量,分辨它带来的好与不好,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性格中的这一部分,在面对孩子时,才能更好地帮助他。

  否则当孩子表现出“羞怯”“冲动”“磨蹭”……的时候,我们的着急、恼怒、焦虑,只会让孩子认为“我这样是不好的”,他就更无法从中学会和这种个性友好相处,更别提享受这种特质带来的好的一面。

  更何况,孩子是一直在成长的,社交能力发展还不完备的时候,就给孩子贴各种性格标签,会不会太早了点?

  所以现在在叮当面临交友困惑时,我都是一旁静观,只有当他在寻求我的帮助时,我才会给予引导。而不是会再火急火燎地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他头上。

  3、还有一种投射,是我们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前几年特别流行一句话,“有一种鸟自己不会飞,于是下个蛋希望它会飞……”

  因为未完成的童年期待,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会希望孩子来完成,身边有的妈妈小时候因为父母没督促,没练好钢琴很遗憾。..。..

  所以现在每天软硬兼施地逼孩子练琴,而另外一个妈妈觉得小时候学钢琴太苦,坚决反对孩子学乐器……

  我们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愿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这些真的是孩子该背负的吗?

  4、悦纳自己,客观看待孩子,就事论事。

  当然,我说的接纳自己,停止过度投射,并不说这样就能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而是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整明白了,捋顺了,面对孩子的时候,才能看到孩子本身。

  才能才能看清楚,有多少是我们的问题,有多少是孩子的问题;

  才能心平气和地客观看待孩子的问题,就事论事地教育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毫无觉察地带着情绪忍出内伤,或者吼成狮子。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这样的我们,才能看清楚,有多少是我们的问题,有多少是孩子的问题;才有力量带着孩子一起,跨越成长中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再进一步,我们有没有可能,把投射焦虑,变成一种力量?

  我们最介意的:内向、冲动、倔、拖延……它们都是我们的一部分,也让我们成为不一样的人,它们带来过伤害,但同时也是资源和力量。

  内向的人会被内向伤害,反过来,外向的人不也同样会被外向伤害吗?

  真正的完美,是各有千秋。对自己承认了这一点,平心静气地面对自己的各种特质,认可它们,不再排斥对抗,我们身上的每一项特质,都会成为一种工具和力量,在合适的场景中为我们所用。

  我记得心理学家李雪曾经说过:

  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小孩也必圆满。

  藉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

  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我在文章里也提到了,停止过度投射,应该从接纳自己做起。那这最关键的是如何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触碰的一面——阴暗面。以前我是个严重不接纳自己的人,我能允许自己有缺点,不能允许自己某些方面不OK。这一度让我活得很纠结。接触心理学后,我开始学着对自己宽容,适时放下。同时我也感恩不接纳给自己带来的成长,比如不接纳的经历,虽然给我很大压力,但同时也是奋斗的动力。..。.

  这点上,我也一直在努力着,虽然目前还不够完美,但我觉得已经进步很多了。之前我也有提过跟大家分享我的这段经历,目前文章已经写得差不多了,我会尽快做最后调整分享出来的。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