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7-20
中国的爸爸是全世界最不负责的爸爸?剖析父爱缺失现状
导读:现在茶余饭后都是在聊《爸爸去哪儿》,此档节目一出赢得了不少眼球及好评,明星爸爸对孩子的亲子教育被大众、专家、娱乐一一评论。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情况真的如此吗?中国的爸爸们怎么了?该如何挽救这种情况?
本图来源:昭元摄影
据《爸爸在哪》制片方强调,中国亲子问题是关系到祖国未来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
此话题一出,再次引来吐槽一片:中国的爸爸是全世界最不负责的爸爸!中国爸爸把孩子的养育都推到了妈妈身上!情况真的如此吗?中国的爸爸们怎么了?该如何挽救这种情况?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新浪网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中国的爸爸为什么会缺席
每天早上,中国很多家庭上演着这样的一幕:孩子不愿起床,妈妈作战般催促孩子,爸爸熟视无睹。一个家庭的情况就呈现出来: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以及无力成长的孩子。问题矛头指向了这个缺席的父亲,中国的爸爸,去哪里了?
1. 焦虑的妈妈和缺席的爸爸
当夫妻情感出现问题,内心孤独的妈妈不自觉地将更多焦虑和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用注意力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当家庭不那么需要自己时,爸爸则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2. 教育孩子的矛盾,掩盖夫妻矛盾
这种家庭状况难道单纯地是由于工作太忙造成的吗?当然不是。
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父母或者夫妻间存在矛盾。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夫妻间情感生活的部分,出现问题后没办法良性地交流和发展,往往导致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
孩子被母爱过度包围,和爸爸过度疏离,妈妈的关注被转移了,她就没有注意到夫妻间的感情问题,教育孩子的矛盾,让家庭维持一种平衡。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也承担了一部分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
家庭对孩子的娇惯,让丈夫更觉得没有自己的位置,更觉得心灰意冷。最终,成为一个怪圈,一个循环。一直持续下去,麻木的平衡,它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3. 婚姻的不稳定
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继续被往外推。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母亲认为这是牢靠的、最安全的。丈夫没有办法作为妻子的重要情感的寄托,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从整个世界的社会分工,到传统文化,到家庭观念,今天的应试教育,及现在婚姻的不稳定等这么多理由来看,父亲的淡出已经不是孤立、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4. 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生活的技能是要向父亲学习的,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没人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但中国不同,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被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5. 传统观念导致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本身父亲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家长制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制就是父和子(包括女儿)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家庭中父爱和母爱的问题,并不是我们一个国家的问题,也不是当今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个问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开始谈起。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各个国家基本上也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但是当第一次大战发生的时候,很多男人走向了战场,因而大量的工作需要女人去做,所以从一战到二战期间,很多女人从家里走出了社会,承担了一些原来由男人承担的工作。
二战结束之后,又出现了问题,就是女人要不要回归家庭,这个曾经在世界上开展过一次大的讨论,女人们已经在社会上有了自己的经济地位、社会经验了,那么她们要不要回到家里继续相夫教子?虽然没有结论,但实际上很多女人已经走出家庭了。
这种情况下,西方就出现了男人的回归了,以前男人是不太管家里的,二战后,慢慢就强调了男人回归家庭,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补充,在无形当中把父亲的、父爱的地位给强化出来,这就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爸爸去哪儿》这个标题很好,爸爸到底跑到哪里去了?丈夫到底去哪里了?说到了问题的本质。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6. 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男人害怕孩子的诞生和到来。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但是女孩没这个问题。所以女孩对于关系的依恋程度重于男人,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当然这是潜意识的、无意识的。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缺席的父亲将导致……
父爱的缺席将影响下一代,并带来恶性循环……所以,中国女人对于丈夫的缺席,不要仅仅是愤怒或者冷漠地指责……
父爱缺席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会把问题继续延续。一个被母亲过度照顾的小男孩,长大结婚后,内心仍然是个男孩,很难承受作为丈夫或者父亲的角色。这样的男人在中国大有人在,他们进入婚姻,就会把恶性循环无限地复制下去。小时候太过擅长做小孩,他就会一直做小孩。另外一种情况是,小大人似的孩子,他假装自己像一个父亲,但是他内心没有成熟的部分会逐渐暴露,于是,中国盛产各种各样的老男孩。
女孩长期生活在妈妈的照顾下,她学习到的就是如何做妈妈,她不知道如何做个真正的女人。老是跟孩子在一起的妈妈,很难去呈现她女人的一面。这样的女性不知道怎么跟丈夫去交流,她只会去做最擅长的事情:怎么照顾孩子。或者,她让隔代去照顾孩子,她继续做个小女孩。丈夫就会感觉:妻子在哪里?
父母分工有问题,造成更大的危机
从女性视角很容易简单认为:男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直接把男人贬为动物层面。因为男人没有责任,父亲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顾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换一个循环的角度: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这不是为男人开脱,而是把问题看得更深刻。从这个角度看,最大的问题是夫妻作为父母分工合作系统的破裂,这是更大的危机。
很多母亲抱怨:你们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么辛苦?男人也会说:我养家也很辛苦!双方都抱怨对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于是就更不愿意去理解对方,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让大家更平和地看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带来反击,即使对方真的错了,但是也会出于面子去反抗。很多配偶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系统地看问题,才能解决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她是在浪费生命。一个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无法去面对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怎么去挑战一个女人,而不是像躲避妈妈的小男孩一样去生活。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恢复些乐趣,多些放松,多些享受。工作有多重要?生活的享受有多重要?女人倾向于把家转化为痛苦的工作场所,也会把家变成男人难以回去的家!
么么说说: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中,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而崇高。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
越来越多的父亲意识到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母亲同等重要、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用自己在人格品质、社会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对孩子的成长施加积极的影响,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源泉。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父亲的角色将对孩子后天的能力和性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对孩子“爱”的价值观的确认、个性的均衡发展以及身份的确认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孩子的快乐成长和你密切相连,爸爸,不要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