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别让“教育”破坏了孩子“安静”的能力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6-3-22

  别让“教育”破坏了孩子“安静”的能力

  科学家认为,儿童天生有安静的能力。可惜的是,常常因为家长喋喋不休,见缝插针的“教育”,儿童的身心丧失了连接,影响他们健康成长。作为父母,看看自己有没有成为一名“破坏者”吧。

  每天早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要在各个区域做游戏。有些小朋友东逛西看,这个材料摆弄几下,那个材料看一会儿,短短十分钟可以换五六个操作材料,即使提醒他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仔细看看也没用;有的小朋友随便走进哪个区域就一屁股坐下来,一直在同一个位置,有时明显发现他对手中的操作材料没兴趣了,提醒他可以看看、试试别的,但也没什么效果;也有的小朋友则有序地一样一样操作,充分玩过以后还跟老师或者同伴交流几句。

  很显然,这是三种类型的孩子。第一种往往是家长常说的“我的孩子真是一刻也不停”——不会安静的孩子。在家里表现为玩具摊了一地,好像很热闹,但其实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想玩什么;第二种是大人口中的“乖小囡”——过于安静的孩子。表现为不太活跃,能长时间保持同一活动,甚至没事情做的时候只是发呆,也不对大人提出需求,是“乖”过头的宝宝;第三种则是动静相宜的孩子,玩的时候放得开,静的时候收得住。

  不管是东走西逛的孩子,还是一屁股坐在那里没兴趣也不换地方的孩子,其实都属于安静能力缺失。

  1.无休止的“教育”让孩子失去安静能力

  曾看过一位大学老师写的关于孩子安静能力的文章。文章讲到,她在听一场童声合唱演出时,座位旁边两个5、6岁的小朋友在快乐地嚷嚷,直到独唱部分清澈的高音在剧场上空回旋,小朋友突然安静下来,进入了音乐。不少大人“抓住时机”鼓励孩子好好学钢琴,一下子把孩子从音乐中拽了出来。结果,孩子恢复打闹。当台上表演一首印第安童谣时,孩子听得聚精会神,家长又“抓住时机”用很学术的语言,给孩子介绍民族知识。孩子又失去了欣赏音乐的兴趣。

  每当孩子沉浸在音乐中,家长就见缝插针地讲道理——同样的情况,家长中并不少见。常常见到有孩子拿着自己画的画,兴冲冲地给家长看,家长大赞一番后,就摆出很专业的架势说:“宝宝,这说明你画画的时候一定心情很愉悦。美术史上,画画还有很多个派别……”或者是给孩子讲故事,故事讲完了,孩子意犹未尽地沉浸在故事中,家长则意犹未尽地抓紧时间给孩子开讲人生大道理:“这个故事说明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很费解,为什么家长就这么急着要把他眼中的世界刻印到孩子的脑中。

  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总把他们所认同的语言和道理灌输给孩子。尤其是孩子在和音乐、绘画等艺术打交道的时候,孩子有天生的与自然、与艺术对话的能力,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有他们自己的感受,有时候,敏感程度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不需要用专业的术语和明确的概念,甚至不需要用语言,尤其是孩子的语言还没有发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对世界有着他们自己的认知。

  2.对爸爸妈妈来说电脑的吸引力超过了宝宝

  无休止的教育会使孩子失去安静能力,但对孩子需求的忽视,也一样会使孩子失去安静能力。不久前,我对小班孩子进行了“我的爸爸、妈妈”的调查,请每个孩子回家观察爸爸妈妈在家做什么。结果发现妈妈基本上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但关于爸爸,30个小朋友,27个的回答都是“爸爸在家有空就玩电脑/玩手机/看报纸”,只有3个小朋友回答“爸爸做菜很好吃”、“爸爸和我拍照片”、“爸爸洗衣服不干净”。这个结果令人深思。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但是在孩子眼中似乎有些缺位,尤其是父亲,几乎没有一位父亲能够保证每天在家对孩子的陪伴。

[1] [2] 下一页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