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6-3-22
当电脑、手机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可想而知,孩子会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吸引父母的注意,比如玩具摊一地;上蹿下跳发出声响;动动那些大人不让碰的东西,于是出现了第一种类型的孩子。而这样的家长往往会在物质上给孩子过高的满足,看到孩子什么玩具都无法长时间操作,以为不喜欢、不感兴趣,于是买了更多的新玩具,造成环境中给孩子的刺激太多,导致孩子的不安静和混乱。
另一些孩子,则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比如怕孩子受伤、弄脏、搞乱地方,就时刻“哎呀,别碰,小心!”;“这个不可以,会弄脏衣服的”;“不要搞乱掉!”把他们跟孩子说的话录下来,会发现一系列否定的句子,束缚、限制得过多,时间长了,孩子的主动性慢慢消失了。
3.有安静的能力才有成长的能力
爸爸妈妈不难发现,当孩子处在平和、安静的状态下,不仅能主动完成很多活动,而且非常专注,反而会让我们觉得“他是不是玩了太长时间的积木?”;“她给娃娃做饭是不是太久了?”其实这正是安静的价值——孩子在建构自己的认识体系,控制自己的动作、语言,充分思考,所以当孩子很安静、很专注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让他尽情探索吧。智慧的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安静学习的机会,秘诀在于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作用。
观察正在建构身心协调能力的儿童,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大多是自主、自动完成的,他就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而让心智逐渐控制自己的身体。这样的孩子显现的行为,是动作的协调与精确。例如:我想把椅子端起来拿到水槽前面,我就能控制自己的手脚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我想用剪刀剪直线,我就能控制自己的肢体达成目标。
相反,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总是被控制,就会逐渐丧失主动的能力。一旦这个控制消失或薄弱时,身体就会失去指挥,这样的孩子所显现的行为就是脱序、不协调的动作。
当大部分活动都是孩子主动完成,而使得动作逐渐协调时,会让孩子的内在感到满足(我想做什么,我做得到,而且逐渐可以做得和成人一样好)。这时候孩子才会将肢体探索的兴趣转向超越平常的状态——安静。安静是必须透过个人意志力才能达到的肢体控制。
动静相宜的孩子,在生活中难免有小磕小碰,难免犯些成人眼里的错误,但家长却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包容的氛围,既不违背孩子天性,又能抓得住孩子,与幼儿园组织和安排活动的原则异曲同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像弹钢琴,既有动听的主旋律,也有沉稳地伴奏,一张一弛、动静结合,奏出快乐健康的乐章。
以上是小编关于:“别让“教育”破坏了孩子“安静”的能力”的介绍,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