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原来我们不需要逼孩子念书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5-10-24

  那时,女儿已经办了一个借书证,而且也学会了自己在网上查找要借的书,并且把书预定好,然后和我到指定的图书馆去取。新西兰的规定挺有意思,孩子预定的书是不收费的,而成人预定的书,略收一点费用。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让孩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了。不管孩子做什么、学什么,都不要让孩子因此而受到挫折或打击。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孩子成长的时候,理想尚未成熟,还在发展中,这时候受到挫折或打击,孩子的本能就会驱使孩子远离这件事或东西。有的孩子学数学,但因为学的方法不对或老师教得不得法,从而对数学产生“好难学”的感觉,这个感觉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一只攥着孩子的脖子,每当想起数学,都会摇头说“好难”,这种感觉才是孩子学习中最大的障碍。

  4“井绳”效应

  女儿小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长大想做什么”,答案总有不同。她想过做幼儿园老师、图书管理员、动物园员工、兽医、小学老师、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律师等。想做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她一直主动在想。”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想法“变来变去”,就认为孩子有问题了。我说若孩子不改变那就不叫孩子了。从孩子的使命来说,他是要“格天下万物”的,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育和成长,那么随着身体的变化,孩子看世界的视角也在变化,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外在需求都在变化,他变才是对的。如果家长能这么想,对孩子的理解就会容易很多。

  “格物”的这个“格”字,说的是一个学习方法,我认为它说的是事务本身的规律,而我们对这个规律的掌握,一直在探索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学习、教育的着眼点都应该立足于“已知”,去探索“未知”。但现在的学习和教育,在理念上已经输了一筹,考来考去的,无非是折腾孩子对“已知”的掌握程度,而对“未知”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我认为学习、教育的重大理念应该是:不要用“已知”挡住了通往“未知”的路。

  另外一点就是,很多家长担心如果不去及时、马上、立刻指出、批评孩子的缺点,孩子就不大会“改”。而我却发现,最好的“改正”是“忘记”还有这回事,而不是每每都在处于这个错误的边缘提醒孩子,然后孩子再去“改正”。这样的话,就会把很多孩子尚在学习的事情,变成孩子担惊受怕的“井绳”,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以至于孩子不得不总是提高自己的“勇气”,与这些“井绳”作战 。一个可以应付,而多个“井绳”出现时,孩子就会厌烦,甚至逃避了。

  记得我自己上高中那会儿,每天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主要任务不是吃饭,而是按父母要求将晾晒的白菜“翻身”,这样可以把它们晾晒得更均匀一点,做出来的酸菜更好吃点。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我却无论如何也没法“喜欢”上这个“工作”,当然父母都会认为这是孩子应该做的,所以也不会有特别的鼓励,反而当孩子有点情绪的时候,可能还会对之进行责骂。就这样,这件事情成了我每年夏末就开始焦虑的“井绳”,而且基本上年年如此。所以,我在学习时也发誓一定要考上南方的大学,这样就再也不用翻白菜了。后来我真的如愿考到了上海,彻底告别了这根“井绳”。

  按理说,学学“晾晒白菜”积酸菜,也是“格物”的一种,但是格物格出“井绳”来,则并非谁之所愿。

  当我们不喜欢做,但是因为外在的压力,又非做不可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就是“积极寻找能够抛弃这根‘井绳’的机会”。

  以上是小编关于:“原来我们不需要逼孩子念书”的介绍,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baobaola.com)。

上一页  [1] [2] [3] [4]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