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5-10-24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是不肯自己打电话的,她说都是大人打电话的,没有小孩子打电话的。我说好,我就先打吧。我分析过她为何不愿自己打这个电话。后来我知道了原因,原来她是怕说错了,被我“评论”。我之所以用了“评论”而不是“批评”,是因为我并不“批评女儿”,只是偶尔“评论”一下。因为最初的批评带来的后果很严重,那就是大大地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所以我提醒自己决不再批评孩子,但有时还会做一些我认为“比较中性的评论”,看来这一招也不能用了。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从此,我不再做“话里有话”的评论。说话之前,我会先用自己的心衡量一下:倘若别人这样说我,我会如何?若自己觉得没问题,才会跟女儿说。
女儿显然对自己的选择很满意,她每周有三个下午下课后,会留在学校做这些“活动”。这些课程都以引导兴趣为主,让孩子多参与、获得身心的体验,尤其是不能给到负面体验,更不能下结论。因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孩子一旦有了负面体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要清楚这种负面体验所花费的力气,是无法估计的。
3从“小书袋”开始的阅读人生
女儿在学校的生活总的来说是快乐的,但偶尔也会有点杂音,我都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不给她留下什么负面印象。
这个时候女儿开始有“书袋”了,就是一个专门的袋子来装学校的书,上面还写着她的名字。书是定期换的,每个教室里有一个“图书角”,学生们看完之后,就把书放回这个角落,再换新的书。
女儿带回来的书,多是凭自己的兴趣挑选的。一会儿是童话类的,一会儿是关于植物的,一会儿是关于鸟的,一会儿是关于鱼的。老师和我谁都没有干预过她的选择,而她也是让自己的心做主。我并不知道任何“推荐读物”清单,老师也没有,但是后来我在整理女儿的书籍时,发现了一张本地书店的“推荐书目清单”,而女儿在这清单的很多地方都打了勾。
看来,大人和学校不推荐,她反而会自己去找。
那可能有家长说了,假如家长或者学校老师推荐了,又会如何呢?可能会有2种不同的结果:
家长推荐:亲子关系好的话,孩子就能接受,反之比较难;
学校老师推荐:孩子一般都能接受,但是比较被动。
这两种方式的缺点,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被动。被动是一种思维习惯,我前面也讲过,被动转变为主动,需要很多来自于家长和孩子很长很长时间的努力,还不一定能见效。
从这点来讲,新西兰的教育体系是有优势的,但我相信不是所有家长能够明白这个内涵,因为我听到太多亚裔移民谈论新西兰学校的不作为,不教什么东西。我觉得学校一直在教,但是教的东西很多是无形的,而太多人都太过于看重有形的东西了。
小小的书袋,是女儿小学时的一大乐趣。因为班上的书是有限的,我们还经常去社区图书馆,经常在里面一待就是半天,女儿要先看上一会儿书,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捧着一堆自己借的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