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学霸称成绩太好反而学的少!宝宝啦网小编为您介绍。
对于大多数美高党而言,留学(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进入一所心仪的大学,但有多少学生真正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选择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名校本身?PamelaPaul笔下的优等生之路和我们今天所做的升学规划十分相像:“按照心仪常春藤大学的要求,计算了综合素质中关于在特长和全面发展的精确比例,然后努力让自己接近这个比例”。PamelaPaul如愿进了布朗大学,并根据自己的“最低付出”原则维持好成绩,然而在进入职场之际,她突然发现之前的路径全是错的,因为“生命是一场需要完全体验的伟大冒险,而不是一份需要逐项完成的任务清单。”PamelaPaul目前是《纽约时报书评》的专题编辑和童书编辑,她的自述对于所有高中生而言都有借鉴意义。
我上高中时,班里有些学生十分用功、压力巨大,有些学生则很清楚付出怎样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也有一名学生则与众不同,他整天神情恍惚地出现在教室里,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我们远远抛在后面。在美国,中上阶层那些争强好胜的孩子们所上的中学大抵如此。
我在班里属于中等生,天资还行。当时我觉得如果一切都按我的设计实行,毕业时我就能实现我所有目标,然后我心仪的那所常春藤联盟(IvyLeague)高校就会向我伸出橄榄枝。最后,这个成绩会让我的老师惊叹不已,或者至少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这样的表达可能会让人感觉,我就是那种干瘪的“X一代”(指婴儿潮过后,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出生的美国人——译注),激动地指指点点,向“零零后”的孩子说教。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多年后才学到的教训:成绩太好的孩子学到的东西往往比别人少。
更清楚地讲,我所说的成绩好的孩子与那些先天出众或后天培养的人才是极为不同的,与那些志向远大的精英也是极为不同的。这些孩子既不具备前者出类拔萃的资质,也没有像后者一样付出过超越常人的努力。他们只是按照外界的期望做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