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6岁男孩最大愿望是把妈妈一枪打死

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12/27

  6岁男孩最大愿望是把妈妈一枪打死

    导读:3岁女孩彤彤(化名)不管高兴还是不高兴,常常要咬人、打人;6岁男孩小灵(化名),最大愿望是“拥有一把枪,然后能一枪把妈妈打死”……彤彤的行为,大多数人尚可以理解。可小灵的言语,显然让人大惊失色。

  惊!中国6岁男孩最大愿望是“一枪打死妈妈”

  3岁女孩彤彤(化名)不管高兴还是不高兴,常常要咬人、打人;6岁男孩小灵(化名),最大愿望是“拥有一把枪,然后能一枪把妈妈打死”……彤彤的行为,大多数人尚可以理解。可小灵的言语,显然让人大惊失色。

  孩子们怎么了?是童言无忌,还是另有原因?

  6岁男孩最大愿望是把妈妈一枪打死

  前段时间,江干区某幼儿园大班。

  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小朋友们,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轮到6岁男孩小灵发言。发言结束,老师大惊失色,赶忙把小灵的妈妈朱女士请来。妈妈听了老师的转述后,吓得也快跳起来。

  原来,小灵的最大心愿是:“拥有一把枪,然后能一枪把妈妈打死。”

  妈妈朱女士承认,儿子特别淘气,又不听话,因此常常要揍他。可再怎么揍,自己也是爱儿子的,是为了儿子好。儿子的脑子里怎么会有一枪把自己打死的想法呢?“我们做孩子时,哪里有不挨父母打的,现在的孩子怎么回事?” 朱女士伤心之余,很不能理解。

  3岁女童高兴不高兴都要咬人

  3岁的杭州女孩彤彤,有一个习惯,动不动就要咬人、打人、踢人……彤彤妈妈说,她玩得兴奋的时候,会突然扑过去咬人一口,让人防不胜防。

  一次,邻居7岁小男孩淘淘来彤彤家玩,两人在地上追来追去。玩得兴奋时,咯咯笑着的彤彤突然扑过去,朝淘淘的左手臂上狠狠咬了一口。淘淘大声哭泣。捋起袖子,手臂上留下一小排深深的牙齿印和血痕。

  此时,彤彤则躲在角落,脸色灰黯,一声不响。良久,她才在大人的教导下,当面向哭泣的淘淘说了声“对不起”。

  这件事情后,打人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制止。前段时间,彤彤发烧,爸爸抱着她安慰,彤彤用小手“啪啪”地打在爸爸脸上。“怎么可以打爸爸。”妈妈一边制止,一边抱过彤彤。“啪”,响亮而清脆的声响,妈妈的脸颊上也挨了彤彤一巴掌。“彤彤,不可以打妈妈。”爸爸低声说。

  虽然爸爸妈妈反复教导,可是彤彤还是时不时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妈妈担心,女儿老是打人,将来可如何是好啊!

  3岁-6岁儿童中13.22%存在行为异常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主任徐方忠,曾调查1732名3岁—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897人,女童835人。调查结果显示,包括“攻击性”、“交往不良”等指标,3-6岁的儿童总行为异常检出率13.22%。

  男童中,2%的3-5岁男童存在“攻击性”;2.1%的6岁男童存在“攻击性”;女童中,6.8%的3-5岁女童存在“攻击性”;4.3%的6岁女童存在“攻击性”。

  徐方忠认为,儿童存在攻击性的欲望,或者骂人等攻击性的语言,或者打人、扔东西等攻击性行为,都应当视为“攻击性”。

  为什么有些学龄前儿童存在“攻击性”?徐方忠分析,一个是遗传因素,比如父母脾气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现暴躁脾气;另一个因素则是大人过分宠爱孩子导致。

  幼儿的攻击性,很少有敌意

  杭师大学前教育系系主任武建芬博士认为,像最大愿望打死妈妈的小灵,可能只是一种脱口而出的游戏,不是真的拿枪把人打死。

  在幼儿园里,武建芬等人常常看到,比如一个小男孩会拿着一个塑料片或积木,对其他小朋友说:“我拿枪把你打死”。

  6岁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的语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小灵这样说,也可能是反映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意。

  也有一种可能,孩子本来比较喜欢妈妈的,可能妈妈对小孩的管教太粗暴,做法跟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建议家长要对自身的管教方式要自省一下。

  至于3岁彤彤的攻击行为,武建芬认为,主要是家庭造成。彤彤咬人后,躲在一边,从这些细节分析,她是一个胆小的小孩。出现咬人的行为,可能是她要保护自己,所以表现出咬人的行为。

  3岁小孩不能充分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用手和嘴等动作语言,能很快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3岁小孩子的打人、咬人等行为,往往是为达到某种目标,很少具有敌意。

  家长应当避免让彤彤在冲突的环境下生活教育,如果在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彤彤多提供一份图书、玩具等,避免咬人、打人等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生类似行为时,家长和教师要学会用好玩的事情吸引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简单的制止没有效果。

  越是出现这种打人、咬人行为的孩子,家长越要避免暴力。暴力的家长就会出现暴力的孩子,暴力有代际传递性。打,肯定是成人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对于这类学龄前的儿童,家长要引起注意,及时纠正,否则长期以往,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学龄前儿童出现“攻击性”,家长不要打骂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们在临床中发现,大部分的年轻父母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知识比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现“攻击性”等异常行为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

  徐方忠建议,家长平时要学会科学教养学龄前儿童,不可过分宠爱孩子。宠溺过度的孩子,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长大后容易成为一个自私的人。

  对于孩子好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出现攻击性等差的行为,家长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避免打骂孩子。因为打骂孩子往往是家长自己在发脾气,打骂过头后,孩子可能不但不会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最好是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才为有效。

  也有儿童研究者认为,攻击性是人的内在特性,每个人都有攻击性。儿童在年龄小的时候,攻击性可能表现为摔东西或踢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表现为与其他孩子发生争吵、打架等行为。

  攻击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在征服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努力获得成功——这是人类发展所必需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攻击性能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变为人格的积极成分,如坚忍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品质等。但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反而在一个冷漠或充满暴力的家庭中被推波助澜,这就可能发展为很危险的情况。

  儿童在生长发育期,爸爸妈妈们除了要注意孩子身体的发育,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有些孩子的心智发育水平在同龄孩子面前会显得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平时及时的观察和预防。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五大障碍表现,让我们来看一看。

  五大心智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儿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儿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这种小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子有很特别的面容,还可能伴有一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学习障碍

  这种孩子智力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一些不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小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若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行特殊矫治。

  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小孩智力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语言发育障碍

  小孩理解语言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力不如正常儿,智力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小孩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至口腔、舌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食、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力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训练。

  其他行为问题

  (1)吸吮手指

  婴儿吸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减少,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自行消退。

  一岁后,若小孩仍然经常吸吮手指则属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造成这种行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人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专家建议:

  在小孩出生后就应经常给小孩讲话,因2-3个月的小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人脸,并对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口形进行模仿,当小孩5个月会抓物体和对外界 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小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小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

  总之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应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将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周围世界。

  (2)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发生于3一6岁的小孩,症状可持续至青春期。咬指甲的发生常与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关。

  多数儿童可随年龄增加自行消失,少数人可持续至成年期。

  专家建议:

  防治这种不良习惯主要应改善和消除造成儿童精神情绪紧张的一切因素。严重者或较大儿童应到医院进行矫治。

  (3)倔强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也是正常现象,但3~4岁后随语言、思维、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加,这种违拗和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少。

  在这年龄阶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违拗和反抗行为,或毫无道理地固执要求他想要做的事,拒绝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则为不正常行为。

  平时过于娇惯宠爱 孩子,稍不如意就满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小孩,对小孩的正当要求过于冷漠等都可导致小孩产生强烈的违拗和反抗心理。

  专家建议:

  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家人教养孩子的态度,要关心孩子成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有原则性,避免过多责罚。

  (4)依赖行为

  不同年龄的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是正常现象,但过分依赖与年龄不相称时则为不正常行为。家庭成员的过分照顾是造成儿童依赖性的最主要原因,相反,缺乏照顾,小孩得不到父母的足够的支持和教养或对小孩要求过高,使小孩屡受挫折,不能形成有关独立成功的经验都可能导致小孩不正常的依赖行为。

  专家建议:

  防治的重点在于从小应鼓励小孩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提过高要求。小孩能独立完成的事,成人应少帮助,让其从中获得独立成功的经验,小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5)退缩行为

  在陌生的环境中有短暂的退缩行为对儿童来讲是正常现象,若过分怕生,不愿到公共场所去玩或随父母去亲朋家中做客,从不主动与其他儿童交往。

  平时表现孤独 退缩、胆小怕事、沉默少言,喜一人独自玩,但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玩耍自如。大多数儿童可随年龄的增加而自行消失。

  专家建议:

  防治的关键在于从小应多给小孩提供充分的、各种形式的交往机会,让小孩多与周围的人,尤其小朋友接触。

  除此之外,如有下列症状的孩子,家长也应及时关注

  选择性缄默症

  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家长针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