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12/27
执拗期的孩子,简直就是重度强迫症! 导读: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你会发现他越来越难管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别人不能抢;东西不能跟想要的不一样;想朝东就不能朝西;自己的东西,别人就不能碰。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些情况,请不要太沮丧,因为你不孤单。
图片来源:昭元儿童摄影(配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家有2岁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正在经历的家长会告诉你四个字:欲哭无泪!
饼干要吃完整的,哪怕碎了一个角都不行;吃了他剩下的你以为他不吃的零食,那他就要去你嘴里抠。所以,千万别随便动他的食物,哪怕是一粒芝麻。
做饭之前要提前问他,否则嚎啕大哭并一口不尝;喂饭时一定不要夹错菜,否则又是一阵鬼哭狼嚎。所以,必须严格按照长官小手指挥,指到哪个喂哪个。
公交投币一定要他自己来,不然就得再投一次;上完厕所一定要他自己冲,不然就得再上一次挤出两滴。所以,他想要做的事不要替他完成,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开灯关灯。
玩游戏必须按照他预想的来,做错一点就崩溃大哭;搭好的积木不要乱动,动了之后任你怎么放都不是原来的样子。所以,他的小杯子小枕头小玩具千万别碰,除非是他亲手给你的。
总之,这些基本可以概括为:自己要做的事情,别人不能抢;东西不能跟想要的不一样;想朝东就不能朝西;自己的东西,别人就不能碰。
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些情况,请不要太沮丧,因为你不孤单。
图片来源:昭元儿童摄影(配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执拗期,俗称“可怕的两岁”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你会发现他开始“顶嘴”了,最爱说的就是“我不”、“不要”、“不行”、“不愿意”。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不睡觉,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这样的情形几乎每家都有。而且你往往会感觉到:绞尽脑汁斗智斗勇,结果却是黔驴技穷。
在1.5-3岁期间,这类事情比较集中和常见,有的甚至持续到5岁。孩子对事件的顺序、规则,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自主意识也很强,表现得很固执、不听话、甚至不讲理。人们常说“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就是这类事情集中爆发期。
其实这是孩子进入第一执拗敏感期,小朋友在这个阶段开始有自己的小思想,开始迈向独立,开始真正意义上知道自己这个“我”和他人的一些不同。
他发现只要自己想做的,几乎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目的:他想吃饼干就可以用手拿到,他想钻到桌子底下就可以弯腰钻进去,他想去哪就可以靠双腿走过去。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的操作对象,表述并执行自己的想法。
并且,他们的思维还具有不可逆性。就是说在做某事之前,他的大脑中就有一个特定的办事程序,谁也不可以破坏这个程序,一旦程序遭到破坏,宝贝们就会通过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说,执拗期的孩子,简直就是重度强迫症!
图片来源:昭元儿童摄影(配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孩子在成长,父母要改变
虽然说执拗期的孩子,哭、闹、霸道、不讲理、自私、任性等等都是正常的,但这些小屁孩刚从和妈妈你我不分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决定要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可因为年龄小,尺度把握得还不好,经常会在坚持自我这件事儿上用力过猛,造成全家的困扰。
所以,不管怎样,孩子的执拗期还是值得注意的。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凡事多提前设想,不要想当然。千万不要采用不良的极端错误方法,甚至采用“武力镇压”,让孩子屈从于自己的严厉。
1. 理解、尊重孩子
没错,把这个小小的看起来啥都不懂的小人当成和你一样智商和认知的人来尊重。这种尊重,要从他出生开始。比如:接种疫苗之前和娃提前知会一声,告诉他:宝宝,咱们要打针了,会有一点点疼。别一声不吭的拉过娃来就打,没人喜欢被这样粗暴对待。
2.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其实当冲突发生的时候,家长不必急于坚持己见,给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多项选择的方法在与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孩子即使两个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是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接受,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十分利落。
3. 定规矩,守规则
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由外人制定的规则会被孩子视作异己加以排斥,但是一旦他参与了规则的制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同时家长也要遵守规则。
4. 角色互换游戏
角色互换游戏适用于很多方面,比如学习、教育。家长可以装成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宝宝扮演妈妈的角色。通常宝宝会有两种做法,一是模仿妈妈常用的方式,二是使用自己心目中期望妈妈对待他的方式。家长需要细心观察,了解哪种方法最让孩子感到轻松和心情愉悦。
5. 用分享感受代替讲道理
一本正经的给孩子讲道理,很多时候他们是听不懂的,家长不如换个方式。例如,“你要学会分享,分享是好品质”,不如说“如果你们一起玩,小朋友会很开心,你也会比一个人玩更开心”;“你这个行为是不安全的,不可以这样”,不如说“你这样做妈妈会担心害怕,你自己可能也会很痛”。
6. 多沟通
在这一时期,家长要拿出比以往更多耐心、宽容和关爱。当然,最最重要的是沟通,无论什么时候,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想要了解孩子,就要多跟他交流,聆听他内心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