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7-19
孩子街边耍赖如何办 海外爸妈给您做示范
儿子街头耍赖 妈妈倍感窘迫
妈网网友Eileenwa初到法国,她分享了自己在法国街头教育孩子时的一次窘迫遭遇:
宝宝一岁半,越来越调皮,还爱说no。平时还好,一出去就爱到处乱跑,被我抓到后赖在地上不起来,那时候真是气得我想踹两脚!赖在地上多丢人啊!可是气归气,孩子毕竟不到两岁还小,不能真打。有一次在法国街上的小店,宝宝又耍赖皮,我一着急,揪住了宝宝衣服把他拽起来,可是拽起来他又躺下,怎么办呢?一个店员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们反反复复,我真是觉得太丢人了。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国内,至少不会有人投来异样眼光吧?
其实这位妈妈的遭遇,即使放在国内也会引人侧目的。比较孩子的大声哭闹不是小事。需要明确的是,孩子在公共场所“耍赖”无论发生在法国街头还是中国街头,家长都应该尽快采取措施控制住场面。这时候,选择什么方法十分重要。下面是外国爸妈的真实示范,希望值得妈妈们学习。
孩子大闹公共场所 美国爸妈这样做
1. 当5岁女儿在街上大哭
美国街头,一位父亲领着5岁的女儿,正沿着人行道走着。父亲和女儿还在聊着天,可就因为一句话不合,5岁的小女孩被惹怒了。瞬间,原本乖巧可爱的小女孩变得小脸气得发红,上气不接下气,又是跺脚又是摇头的,拽得紧紧的小拳头在空中愤怒地挥舞着。比这更严重的是那尖叫的哭声。
发生以上情况,国内的不少家长可能会像Eileewa一样,尽快地制止孩子,或是选择满足孩子的需求以安抚孩子孩子的情绪。那么这位美国父亲是怎么做的呢?
他从容地离开怒火中烧的女儿,与女儿保持一定距离并将背随意斜倚在一旁的墙面上,明显甚至夸张地摆出一副轻松、耐心、不带威胁成分的架势。接下来,父亲开始语气平和地与女儿谈话,在谈话中,他解释说,无论是什么事让女儿生气都是可以商量的。他的女儿由此而明白了父亲表达的东西并渐渐平静了下来。一场街头危机就此化解。
以平等的姿态跟孩子谈谈,比制止孩子或满足孩子更有效。一方面这能平静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知道,这种吵闹是无法达到让家长顺从自己的目的的。各位爸爸妈妈若遭遇孩子大闹公共场所的情况时,可以尝试美国爸爸的做法。
2. 当孩子街边摔倒
华盛顿路边,一位妈妈带着孩子过马路,那个小孩摔了一跤,美国妈妈就走过去:“汤米,站起来!”孩子就耍赖。妈妈接着说:“站起来!”他就站起来了。
妈妈把孩子带到路边,开始训斥:“汤米,你看看你刚才像个男人吗?你能保护妈妈吗?做事情不能负担自己的责任,还防碍交通....。”妈妈说完后,直接站起来走人,那个美国孩子含着眼泪,跟着妈妈走了。
德国父亲正确引导孩子 教会孩子善良
汉斯是典型的德国人,虽然生活在广州,但生活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却一直沿袭着德国人的做法。
有一次,汉斯陪女儿雪丽逛街,在街拐角处,有个破腿的小乞丐,一把雪丽的衣襟,把破盆子递到雪丽面前。雪丽慌了,打掉小乞丐的手:“干什么?!这么脏,陪我衣服!”
“雪丽!”汉斯的脸沉了下来,“到我这儿来!”
雪丽不情愿地走到汉斯身边。那个小乞丐也跟着走过去,把破盆子伸到汉斯面前。汉斯掏出些零钱,放进去。回家后,汉斯严肃的批评了雪丽的做法,告诉她,每个人都有尊严,都需要尊重。如果你没有零钱,没关系,你可以不帮他,但你不能因此而就训斥他,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汉斯说:“这是为了孩子有颗善良的心,无论孩子以后能否成功,至少她会有颗金子般的心。
新西兰爸爸冷处理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
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Bernny,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
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加拿大:定规矩, 惩罚有度
Paul 儿子2岁半,加拿大也是个不主张体罚孩子的国度。以往时常有家长因为体罚孩子而被警察带走的事情发生。不过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规定对2-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度地进行体罚。体罚孩子的程度可重可轻,问题是这个度很难掌握。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幼儿园向老师告发父母打骂的话,有关部门就会立刻介入。情节严重的,父母甚至会丧失抚养权。
Paul认为惩罚孩子应该制定一个长远目标,并围绕这个长远目标来进行。首先,他会给儿子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让儿子明白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一旦越过这个底线,他就会受到惩罚。前不久,Paul经历了一件让他十分难堪的事情。
那天他们在一家餐厅吃饭。儿子Johnny一坐下就开始玩他的刀叉,并故意将刀叉扔到地上。Paul不动声色从地上捡起刀叉,将刀叉放在原来的位置,并坚定地对Johnny说NO.但是Johnny继续拿起刀叉往餐桌下扔,并大声而生气地喊叫起来。Paul平静而坚定地将Johnny手中的刀叉拿走,从椅子上站起来,抱着Johnny到了外面。
Paul将Johnny抱进自家的汽车,严肃地对Johnny说:Johnny,你把刀叉扔在地上,影响了其他人。我告诉过你不能这样做。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希望你学会服从。现在我要让你明白我说‘不'究竟什么意思。Paul在Johnny的小屁股上以适当的力度拍了五六下。受了惩罚的Johnnie安静下来,并立刻明白Paul并没有跟他闹着玩的意思。
法国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良好修养
法国的公共场所,一直给人井然有序的感觉。就连小孩也很少不懂事地疯跑。当然,这与法国整体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可小小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
妈网网友Eileenwa对此就有亲身体会:记得一次跟老公去哈尔滨看冬季冰雪节,有溜冰表演,但是几个中国孩子大的10来岁,小的4岁左右,在舞台下面跑来跑去。管理人员是一会一来制止,可是仍然是无济于事。另外一次,在法国看表演,前四排都是本土抱着孩子的家长,孩子也就2岁、3岁的样子。当时我心想:完了,这么多小孩估计又是嚷嚷闹闹没法看了。但是没想到,整场竟然没有感觉孩子们的存在,安静看完演出!
Eileenwa表示,这两次经历让她印象深刻,她觉得法国的家长给孩子设定好一个标准,不是无底线地对孩子忍让。虽然国内很多父母也会注意制止孩子,可效果绝对没有法国那么好。
法国人在公共场所能表现出很好的修养,孩子之所以能够如此注意在公共场所的礼貌礼节,家长的表率作用不容忽视。那么国内家长对孩子的礼貌教育为何会出现收效甚微的情况呢?
网友:国内的礼貌教育缺乏对孩子的理解
如何培养孩子在公共场所的礼节礼貌,相信不少的育儿书籍、资料中都有分条缕析的介绍。可真到做起来,有些爸妈却觉得孩子完全不受控制。一位曾在海外幼儿园做过实习老师的网友表示,国内的礼貌教育太过教条,缺乏对孩子的理解认同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位网友是这样说的:
教育孩子不能仅停留在令行禁止上。小孩做错了,有些家长虽然会制止,但是会跟孩子说“哎呀妞妞,怎么这样呀,下次可不许喔~”、“你再这么做我就揍你!”这是典型的熊孩子养成之路。为什么不许?家长有没有和孩子清讲道理呢?有没有告诉孩子这么做错在哪里、为什么公共场合喧哗是不合适的?好了,家长的道理没有讲,那就罢了,那在孩子下次犯错时拜托你遵守诺言严厉批评孩子。结果再次犯错后,家长还是说同样不疼不痒的话,家长觉得这样已经算教育了孩子,没啥问题,可小孩已经不把家长的话放在心上了。于是,接下来,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了起来,如果家长喝斥他,他会吵闹得更凶。
细细想来,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不仅仅是礼貌教育,对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应当让孩子明白令行禁止背后的原因,比如会影响别人、会跟自己造成人身危险等等,而不是单纯地喝止孩子。
根据以上经验,面对孩子任性耍赖可以这样做:
1.冷处理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2.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3.提示在先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
4.激将法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5.适当惩罚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