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网易 时间:2017-4-17
怎么缓解儿科医生荒?缓解儿科医生荒“加钱”最直接
在市妇儿医院,254位儿科医生,人人每天超负荷运转着,有的甚至一天门诊要接待200余号病人。“病人太多,医生又太少。”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的背后,是目前医疗系统面临的一个全国性现象:儿科医生荒(6月27日《宁波日报》)。
要解决“儿科医生荒”,行政力量一直在行动:今年年初,国务院发文指出,加强儿科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儿科医生待遇;国家卫计委等部门也出台过多项针对性政策:医师资格考试降分录取、计划恢复儿科系……但行政力量的干预效果并不明显,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破解“儿科医生荒”可谓刻不容缓。
最近,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的一句话在网上引起热议:“任何想不花钱就想多办事的医改都是耍流氓。”这话虽带点玩笑味道,却也一针见血。那些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需要一定时间消化、落地和执行,“儿科医生荒”等得起吗?笔者认为,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还是提高儿科医生待遇。某个行业没人愿意做,“加钱”就能“即刻见效”,看似简单粗暴,但最能解决问题,而且或可引发一系列积极效应:收入高了,选择和关注儿科的人自然会多些,能够培养出更多儿科医生,像妇儿医院“一天门诊200余号病人”的现象就能大大缓解。
当然,“加钱”的前提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像互联网企业,软件和硬件工程师收入很高,但事实上工程师并不直接产生效益,高收入来自于合理的内部调节机制。医院需要针对各个科室的不同情况,在兼顾公平和效益的前提下,确定不同考核标准,确保儿科医生待遇。同时,政府也需要“加钱”,提高医保对于诊金的报销比例。除此之外,让儿科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也是提高待遇的一部分。“加钱”意味着支出要增加,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矛盾,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监督机制,预防矛盾转嫁到患者身上,少打孩子及家长的主意,不能让“加钱”变了味,成了“加价”。
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从长远看,缓解“儿科医生荒”需要更多政策倾斜和支持,但短期内先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让儿科医生的劳动、尊严和价值得到体现,能够达到的效果最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