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中青网评“不配有我这好儿子”:期待孩子感性童真的回归

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8/30

中青网评“不配有我这好儿子”:期待孩子感性童真的回归

  一位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这位小侄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英语都很棒,围棋、轮滑等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但是,小侄子竟吐槽自己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同学都用iphone,自己只有电话手表……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有网友感慨,孩子身上看不到童真感性,让人直冒冷汗。

  倘若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对自己家庭分析得一针见血,对人生道路规划得极其清楚的孩子,也不要急着给孩子贴上功利冷血的标签,因为孩子是从周围环境中所知所感。但无论真假,这个话题在当前引发的舆论热潮,网友们的“深有同感”,更像是其戳中现实,戳中痛点的最佳佐证,需要我们好好地审视当下。

  孩子的说法错了吗?未必。这样的思维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现实相契合,或许有理性色彩的支撑,但却触碰到了“子不嫌母丑”的社会观念。有人抱怨这样的观念太传统,但其中传递出的对父母的感恩应该是直到现在都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把自己和家庭分得清楚没错,但或许忽略了一些美好东西。在多数公众看来,一个精英学子不应该只会单向思维的思考。一个成长在正常家庭中的成功人士再聪明、再成功,父母再无能、再没钱,成功的背后都少不了从父母这儿的索取。而孩子传递出的理性远远大于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感性。

  孩子的感受,是现实最好的反映。客观来看,“小侄子”的选择透露出父母的期待和社会的压力:学英语是为了以后能出国留学、学围棋是为了锻炼自己大脑、锻炼身体是为了让身高突破家庭基因的束缚……没完没了的兴趣班,时刻紧绷着起跑线这根弦,一门心思往“优秀”上推,这些共同的选择既是父母大多推崇的“鸡血教育”,也是这个社会让孩子看到的巨大差距。自己家庭在物质上与“别人家”的巨大差距,社会上对金钱、权力、能力的崇拜,让孩子看清了必须得十分努力才有可能改变现状。压力和差距是孩子话语背后的社会现实。

  板子最终也要拍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身上。父母或许不自觉中把社会层面竞争压力大的焦虑传导给了孩子,孩子看似理性,看似冷漠,但依然是个努力让自己看上去像大人的小朋友,也确实难掩缺乏爱的滋润与理解沟通,缺乏情商培养的状态,或许缺少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软绵绵的感性的爱。“父母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当父母”,所以不要用自以为很好的方式去爱孩子,去教育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想法,凡事商量着来,用合理的沟通理解来抚平一些误解,让彼此第一次为人父母与子女走得顺畅一些。学校是否在不经意间将孩子之间的对比无限扩大了?在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里,书包、书本、校服是校园的标配,孩子间的话题更多的是有趣的人、事、知识,如今,别人脖子上都清一色挂着iphone,唯独我没有,对比之间,物质的差距感、阶级的差距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学校也该好好考量一下,电子产品是否真的是上学、教学必须?应该怎样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单纯的学习环境?对社会而言,物欲横流下的竞争现状或许难以改变,适当的竞争压力对孩子成长而言也并非坏事,但别把这些在孩子身上无限放大。

  让孩子在大好的韶华里,拥有该有的样子。小大人,或许懂事、聪明、冷静、独到,却往往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所谓的“回归感性童真”才是我们期待在这类努力上进的好孩子身上看到的更好改变。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