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7-17
《爷爷变成了幽灵》——献给失去亲人的孩子
导读:亲人逝去后,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呢,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虽然客观上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如何将“意外”“自然规律”向孩子解释清楚呢,人死后将会去向哪里,飘往何方,灵魂何在呢?
清明时节,如何让孩子理解死亡的意义?孩子眼中的“死亡”更多的是对生命现象的好奇,是一种科学探索的热情。这时候配以生动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也许是最适当的。可以利用清明节,让孩子知道人死亡后再也不会醒来了,要埋在土里这样的一般常识。利用一些书籍,做游戏,甚至大自然的一些现象,让孩子知道生命现象。再长大后慢慢再进行一些深入的“生命教育”,例如要珍爱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如何让生命更有价值等等。
《爷爷变成了幽灵》里面的小男孩,非常想念逝去的爷爷了,他不知道爷爷去了哪里,会变成什么,这让他终日难以释怀。终于他看到了爷爷的幽灵,因为忘了一个“告别”,爷爷回到他的身边,一起回忆了许多美好的事情。..。..
“你现在要离开了,中间要经历一段黑暗。走过这段黑暗,你会看到故去的亲人们在温暖的灯光下迎接你。”这么温馨的一段话,是一个小男孩给他即将离去的亲人写的一段话,说的是死亡。
在中国,“死”这个字是很避讳的。很难见到家长能够坦然地与孩子谈论死亡;很难见到家长带着年幼的孩子去殡仪馆送故去的人最后一程,有些人可能觉得殡仪馆‘阴气重’,有些人觉得说死不吉利,也有人怕见到鬼。
美国中小学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把死亡教育分为几大类。
1. 消除恐惧。课堂上,老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告诉孩子们死亡并不可怕,但生命是美好的,享受今天的生命,才是更重要的。
2. 揭示生命的意义。学校会组织孩子们到医院或殡仪馆里,请医生或是牧师讲解捐赠器官的重要性。这样的课程告诉孩子们,一个人的死亡并不是全无意义,他或者她的器官能够让另一些人得到生命的延续,因此值得活着的人表示尊敬。
3. 临终关怀。老师和医生会带领学生参加对老人和病人的照料,或是请他们讲述自己在祖父母去世前后,他们本身的经历。让孩子们体验每一人都应该而且有可能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
所以,父母们必须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对于死亡教育,重要的不是认识死亡,而是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懂得感恩生命、感谢父母、感激每个擦肩而过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