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6-13
不要给孩子随随便便地贴上负面标签 导读:“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善良、友好的。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标签可以鼓励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负面的标签,却可能会让孩子一辈子都挣扎在“我不行”的负面心理中。
图片来源:昭元儿童摄影(配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他不行,不是那块料!”
“他就是这样,改不了。”
“你怎么这么没用,这么小的事都做不好!”
“就你这样的,一辈子也不会成才。”
……
这些话,作为家长的你,熟悉吗?
“她也没做什么”:伤了自信心
晚饭后,妈妈拉着丹丹在小区里转了转,准备回家时看到邻居家小弟弟不小心摔倒了,丹丹连忙去扶,还帮弟弟拍掉了衣服上的尘土。
邻居阿姨看到直夸丹丹“真懂礼貌,真是好女孩”,妈妈却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了,连连摆手,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也没做什么。”
过了几天,母女俩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丹丹却站在一旁无动于衷……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得谦虚,但家长过分地替孩子表达谦虚,却可能会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当家长随意几句话就“抹杀”掉孩子的成绩后,他就会觉得自己“也没做什么”,今后就懒于付出了。
如果这样说:
如果丹丹的妈妈当时这么对邻居说:“这是丹丹应该做的。”然后对丹丹说:“宝贝做得真棒,妈妈为你自豪!”丹丹就会明白自己做得很好,自己是被肯定的,是被鼓励的,就有助于建立信心。
“你真没礼貌”: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没礼貌的孩子
小宇和妈妈去舅妈家做客,期间舅妈家七岁的女儿不小心打翻了杯子弄湿了衣服,舅妈就带女儿去房间换衣服。
小宇很喜欢和姐姐玩,看到姐姐进了房间,就随手将门推开要跑进去。
妈妈看到连忙拉住小宇,并对小宇说:“没被允许进入别人房间,你真没礼貌!”
小宇被妈妈这样一说,顿时觉得自己不懂礼貌,结果一天都闷闷不乐。
如果这样说:
如果妈妈这样告诉小宇“没被允许进入别人房间,这种方式是不礼貌的”,小宇就会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对,需要改正,下次进入别人房间时要被允许了才可以。
图片来源:昭元儿童摄影(配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认识“标签效应”
我们总是随随便便地就给孩子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你不行”、“做不好”、“就知道玩”……
这些话说出来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在潜意识中给予孩子“我不行”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今后的行为模式。当孩子不断受到来自父母标签的打压,内心会因为极度的不自信而产生悲观思想,以后一遇到困难,就会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好”。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这一份份的负面标签贴下来,再坚强的自信都会被泯灭,更何况是那可以挖掘的潜力。孩子人生的无数可能,正是被这无意识中张贴的标签给悉数毁了。
对于一个如纸洁白的孩子来说,一旦贴上负面标签,就要挣扎一辈子。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尽量给孩子贴“正面标签”
孩子天生好动,所以常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但这些表现多为孩子的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模仿。所以,家长不要轻易的就对孩子的行为贴上“好”、“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孩子”、“坏孩子”。
相反,家长要从各方面去观察,用放大镜尽力找出孩子的闪光点,时刻看到他们的进步,用“正面标签”去鼓励他们发扬优点。
比如,原本孩子很胆小怯懦,学习成绩也不好,家长很想批评孩子。但如果换个方式,给孩子贴上“勇敢”、“坚强”、“学习努力”的正面标签,孩子就会因为家长的评价而高兴,进而为保全自己的“名誉”而尽量勇敢、努力学习。
那么,“笨孩子”就有可能悄悄地变成“聪明孩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所以,家长尽量去夸赞孩子吧,但是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家长还是要及时纠正哦,注意纠正方法就行了。
小么说说:标签效应是很显然的,它影响着孩子的印象管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轻易地对孩子作出评定,不要给孩子随随便便地贴上负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