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时间:2017-4-12
你跟宝宝说:“把你的玩具整理起来吧。”
宝宝毫无反应一脸懵逼,是他懒还是你的指令有问题?
跟小宝宝怎么说话更有效?得学学赵本山大叔。
1
前两天,我参加了一个基础教育高端人才座谈会,与会人员全是中小学、幼儿园领域颇有建树的教育工作者。
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回忆说,当年自己第一次进班的时候,带一年级的手工课,教小朋友叠小红花。
一向认真细致的她做足了准备工作。
结果没想到,那节课可把她给累坏了。
满教室跑前跑后,全是举起来的小手——都没听懂。
从那以后,每当备课的时候,她总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年级的小朋友,去听,去想,去理解。
2
另一位幼儿园特级教师当下表示“于我心有戚戚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她和朋友聊天,说到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喜欢吃太阳蛋。
朋友问,太阳蛋是怎么做的呢?
她一边说,一边缓慢优雅地示范:
“平底锅刷好油,磕一个鸡蛋,磕一个鸡蛋,磕一个鸡蛋……”
朋友立马说:
打住!你说“磕一个鸡蛋”就可以了,干嘛还要说三遍?
她一下子就乐了。
因为她平时就是这么教幼儿园的小朋友呀!
只有用这样重复明确的语言和动作示范,小朋友才会理解。
而她朋友是高中教师,多年任教下来,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简单的磕鸡蛋的动作,还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
3
这几位教育界专家的话,醍醐灌顶。
他们几十年的教育经验让我意识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不同年龄特征的孩子,对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力。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那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宝贝,把你的玩具整理起来吧!”
——1岁的娃一脸懵逼。
“宝贝,自己穿裤子好不好?”
——2岁的娃一脸懵逼。
“宝贝,用筷子吃饭吧!”
——3岁的娃一脸懵逼。……
4
如果你对这些场景还没有感觉的话,不妨试想一下下面这个场景:
“妈妈,给我做个松鼠桂鱼吧!”
——你一脸懵逼。
你会去怎么做?
我猜,你有三个选择:
第一,拒绝他。
第二,寻求外援——叫外卖or下馆子。
第三,上网查询具体操作步骤。
要准备:桂鱼、干淀粉、番茄酱、鲜汤、糖、香醋、酒、盐、蒜瓣末、笋丁、香菇、豌豆、猪油、虾仁、麻油。
第一步:将桂鱼去鳞及鳃,剖腹去内脏洗净沥干。
第二步:各种配料洗净备用。
第三步:一手用抹布按住鱼身,把鱼头切下。
第四步:一手按住鱼身,用快刀把鱼肉贴着骨头片开,注意尾巴这里不要断开,翻面再片开另一片鱼肉,然后把鱼肚子这里带刺的肉给片掉。
……
不能再说了,口水已经流一地了。
所以,当你说:“宝贝,把你的玩具整理起来吧!”
孩子会怎么做?
第一,拒绝你——“不要!”
第二,寻求外援——“妈妈帮忙!”
第三,你可以告诉他具体的操作步骤。
有人会问,整理玩具、提裤子、使用筷子,这不是已经说得够具体了么?
不不不,具体是什么?
本山大叔早就告诉过我们啊!
“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三步:
第一,把冰箱门打开;
第二,把大象装进去;
第三,把冰箱门关上。”
What?!
我已经想象到你内心的一万匹神兽呼啸而过了。
来来来
Follow Me
我的小豌豆现在两岁。
我教他整理玩具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第一,请小豌豆把红色的小汽车拿过来;
第二,请小豌豆把小汽车放在玩具箱里;
第三,请小豌豆把盖子盖上。
哇!妈妈看到小豌豆整理了玩具耶!
我教他提裤子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第一,请小豌豆两只手一起抓着两边的裤腰(边说边把他的双手放在位置上);
第二,请小豌豆两个手使劲往上提,把裤子提到小肚子的地方;
第三,(发现前面提上了,小屁股还露在外面)请小豌豆用双手抓着屁股后面的裤子上,使劲,提!
哇!妈妈看到小豌豆自己把裤子提起来了!
5
看,其实挺容易的呢!
但其实也挺难,难的是意识到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
著名儿童行为研究学者、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阿诺德·格塞尔博士认为:心智和身体是不可割裂的,孩子的头脑发育和身体发育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是因为我们重复做了几千上万遍,而孩子的认知水平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
所以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就是这样啊!”“提裤子”还要教吗?但孩子却无法理解“提裤子”的真正含义,只好报以置之不理。
但孩子置之不理的内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妈妈,请你帮我自己做。
其实,孩子其实非常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他们来说,在独立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
但“自己的事情”“怎么做”?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掌握各种生存技能,这就需要父母提供一把助力“授人以渔”,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做”。
喏,有没有恍然大悟呢?
原来教孩子做事情,居然这么简单。
帮孩子自己做,帮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从学会好好说话开始,一起走,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