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5-10-29
大人要认可孩子的需要,“我知道你喜欢⋯⋯”,而不是批判她需要的对或错(例如说,“冬天穿裙子,想冷死啊?”)。认可,让孩子愿意接纳,愿意聆听;批判,让孩子想防御,采取反抗。
二、清楚,而不是模棱两可的表达大人的想法和需求
有些大人分不清楚自由和放任;忘记什么是常理,也不清楚自己的角色,不敢作主。冷了要添衣、在公共场所用餐不宜到处乱跑⋯⋯,这些基本的常理,要清楚的让孩子了解;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大人保护、教育孩子的必要要求。
三、提供孩子有限的选择
认可了孩子的需求,也清楚表达了大人的要求,再给孩子二、三个选项,让他抉择。这不仅让他觉得拥有选择权,也学会考虑和接纳他人的看法。当然,提供的选项里,最好放入某种程度的孩子需求,让他觉得被尊重和接纳。以凯瑟琳为例,认可她对穿裙子的喜好,但也接受大人套上长裤的要求,这是她最佳的选择。至于好不好看,在这种情境下,就不那么重要了。
四、自然的结果
自我的选择,会带来相对的结果。运用自然关联性来教养,不但有效果,也较能持续。所以当凯瑟琳不穿上长裤,就无法出去玩;当她花太长的时间来决定穿长裤,就压缩她到户外游玩的时间;当她发现换来换去很麻烦时,她决定改变冬天的穿衣选项。自然的结果,让孩子清楚的觉察到自己是行为的负责人,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使幼儿觉得自己有能力操控因果关系,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更能让孩子了解什么是不佳的选择,而从错误中学习,不再重蹈覆辙。
模式二
从孩子的行为看见需要,顺应需要
午休时间,代课助教贝特思张大眼睛,讶异的看我把布来恩裹在毛毯里,让他像个茧一样⋯⋯。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布来恩,虽然他绝顶聪明也很善良,但他说话很大声,总是不由自主的扭来扭去,常发出怪声音。但这一切,他都无法控制。是的,他是个过动儿。
他三岁来到我教室,今年要进小学了。三年来,我学会了从他的行为,读他的需要。有一次他好奇的问我,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常常不小心的叫我妈咪?
当其他小朋友能坐在在线,看我教课时,布来恩总坐不住。所以我给他个特殊的坐垫,于是,他能在坐垫上扭来扭去的同时,专心听课、专注的数二百一十五颗珠子⋯⋯。
在某种情绪时,他常会把双臂从袖子里抽到胸前,像乌龟一样。我了解,这是他寻求安全感的讯号和方式,所以我在午休时间时,将他裹绑在毛毯里,他常这样,动也不动的睡着了⋯⋯。
我不是医生,但从布来恩的行为,我看见了他的需要。虽然我无法治疗他,但我提供方法,顺应他的需要,不是改变他的需要,让他安心当他自己,我想这就是他常误叫我为妈咪的原因吧!
凯瑟琳和布来恩都不算好带的孩子,但我愿意花比较多的心思,了解他们的需要。从“需要”来看他们的行为,我学会了冷静和不动气,也看见了他们真正的快乐和担忧。而他们,也学会了从我的需要,来关爱我。那天早上,有个孩子切了块起司给我,布来恩一个箭步的冲过来,挡在我身前说:“珊卓拉很不喜欢起司,不要给她⋯⋯。”
(来源:亲子天下)
以上是小编关于:“掌握两个模式,再抓狂的孩子也能乖乖听话”的介绍,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