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谈中国传统家教是如何进行的?宝宝啦网小编为您解答。
■本报记者 钱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前天做客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讲坛,谈如何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她表示,重建中国的家教和门风,重在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她也呼吁,家庭要杜绝手机上餐桌和床,家不被现代科技绑架也是幸福的关键。
先家教后学校教育,中国的父母不要把这条路走反了
“中国在从农耕文明向都市化转型中,家庭教育正在越来越削弱,这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于丹说,都市人有了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物质,但识文断字与通情达理不一定成正比,人真的明辨是非、懂道理,应从重建中国的家教和门风开始。因此,中国人能否在家庭中恢复家教和门风,对中国人去向何处,怎么接续“家邦”国家走向现代文明,意义深远。
如何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于丹首先从孝悌谈起。《论语》里讲到,一个人要走向社会学习的途径有三段。第一段是“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进了门要孝顺父母,出了门要友爱兄弟。第二段叫“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言语谨慎、忠诚守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义道德这些基本的道理。第三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学些文化知识。
在于丹看来,人的成长的第一阶段为家庭教育,学习孝悌伦理的道理;第二段是社会教育,学习守信有仁爱的公民道理;第三段才是学校教育,学习书本上的文字道理。“我们今天的教育刚好走反了,现在的孩子从三岁上各种学习班,一直念到了30岁博士后,几乎全在学校,恰恰没有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丹表示,以至于很多毕业生会受到社会“修理”,因为一个专业尖子不一定知道上班不要迟到,新人要擦桌子打水,见人要打招呼,这些都是最早在家庭教育中学习的。因此,于丹呼吁,中国的父母家长不要把这条路走反了,陷落于专业的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家教和门风这样的基本教育,这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呼吁建立儿童慈善公益工程,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
“重建家教和门风,让我们回到中国家教原初的起点,什么是起点?”于丹解释说,孟子说,“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于丹看来,中国在物质贫瘠时,大家还讲究互帮互助。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家长却从小就在向孩子灌输竞争理念。
“孩子本能都有恻隐之心,父母还是该多扶植一点。”于丹说,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外出,遇到流浪猫或折翼的小鸟,每当孩子要表达关爱之情时,父母的本能反应常常是,“那东西多脏!”“野猫身上有病菌,别碰!”“快走,我们没时间了。”……在于丹看来,小孩比大人幸福,是因为他们比成人有更多相信,因此,他们会觉得世界美好。成年人过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怀疑,我们怀疑吃的食物是否安全,怀疑销售背后有没有陷阱,上级跟谁是一个帮派,未来的住房和医疗政策是否对我们不利。“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怀疑越多幸福感越低,而孩子是因为有满满的相信,所以他快乐!”
因此,于丹呼吁,身为家长,不要太早教会孩子冷漠地怀疑一切,本性里的恻隐之心应帮助孩子保留,一个仁慈的人在世界上的道路是宽广的。同时,她也呼吁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儿童慈善公益工程,让孩子懂得慈善是什么。
“慈善应该成为一种公民习惯,不要认为慈善是重大灾难发生时才临时起意的,或是富人明星才做的,而是每一位公民平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就叫慈善。孩子不一定有钱,但如果他愿意帮助别人就可以了,把培养恻隐之心变成一种课程。”于丹说,她一直主张小学生要做公益劳动,像上语文、数学课一样,学校要每周拿出半天时间,让孩子上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如果知道,因为帮助别人,所以他有尊严,这才是我们给孩子的一笔很大的财富。”
杜绝手机上餐桌和床,家不被现代科技绑架是幸福关键
最后,于丹谈到,一个家要处理好的最简单、也最艰难的三种关系,即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亲己关系。在亲子关系方面,她建议家长要学习跟着孩子去了解世界,这是家庭文化的驱动力。鼓励孩子多说说学校里的新鲜事,给孩子话语权。每天,有三段时间可以特别留出来跟孩子聊天——孩子回家时、吃饭时和睡觉前,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关心家人的状况。
“有效沟通的时间在亲子关系里是必须的,不要把一个家都设计成有用的时光,家就是装无用的时光,只有不追究什么事都有效率,这样的家才会多点快乐。”于丹说,要让家充满弹性,别一回家就忙着做功课、加班,连吃饭都是“流水席”,别把家人弄得紧张兮兮的。
于丹还建议,家庭文化也要讲规矩,例如杜绝手机上餐桌和床,先从这个做起试一试,看看家庭关系能否有所改善。在于丹看来,家不被现代科技文明绑架,也是幸福的关键。“中国人的家风在今天依然有它重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回到朴素的禅意与诗意。”
来源:文汇报
以上是小编关于“于丹谈中国传统家教是如何进行的?”的介绍,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