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羊膜穿刺时胎宝宝会有什么反应?宝宝啦网小编为您介绍。
1“羊膜穿刺”并非导致流产原凶
什么是羊膜穿刺?是指在超声波的帮助下,用针头穿过准妈妈的肚皮,一直探到子宫里,躲开宝宝,取出些羊水,从里面把胎儿的细胞分离出来,就可以直接看哪条染色体不对,从而得知宝宝健康度的孕期检查之一。妈妈的创口一般一两天可痊愈。
上世纪70年代的数据说羊穿的流产率是1/200,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准妈妈对羊膜穿刺的恐惧。但在2006年一项在美国进行的统计显示,没做羊穿的准妈妈组,24周前自然流产率是0.94%,而做羊穿的准妈妈组流产率是1%。羊膜腔穿刺术用于产前诊断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无论诊断的准确性及安全性都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为了健康孕育,我们应该理性面对。
2准妈妈做羊穿宝宝为啥会“活跃”
工作中我接触的很多准妈妈说一说起羊穿,第一句话通常都是:不做也没事吧。的确,大部分的准妈妈是在内心抗拒羊水穿刺的。她们的抗拒大多是害怕穿刺针头给宝宝造成不必须的伤害;同时这又是一个排畸检查,对于胎宝宝的“是否健康”的心理压力也会使准妈妈们更多的望“羊”却步。甚至是有宗教信仰的准妈妈们,对此 似乎“毫无压力”,反正就是不测。
但打算做羊穿的妈妈们,等候时心里的复杂感受包含着紧张、担忧、甚至是恐惧。这些心理情绪都被宝宝一五一十的捕捉到。一个坚持胎教的妈妈,会理解子宫是一个宝宝和妈妈互动的环境,这些互动的可能性,更多的来自于胎宝宝对妈妈情绪变化精微的捕捉。胎儿和母亲一起吃,睡,运动,甚至是一边看恐怖片一边吃冰淇淋,妈妈的情绪就是宝宝的情绪。在孕期,母亲对环境的意识通过胎盘与胎儿进行化学的交流。母亲血液中的情绪递质通过胎盘,作用于与胎儿,这个过程是非常快速的。
也所以,准妈妈们在等待做此项检查时,很多宝宝似乎更为活跃的,这个活跃大部分来自于准妈妈内心的紧张情绪;而有时候,宝宝在羊穿的过程中也会非常的“大动静”!
3胎宝宝攻击针头:原来子宫不安全
有一部分妈妈发现羊穿时宝宝的动的很厉害,到底怎么了?
通 过先进的设备发现,准妈妈在14-16周之间做羊水穿刺时,胎儿对进入子宫的针做出反应。母亲通过超声看到,胎儿退后或者攻击穿刺针,尽管胎儿的眼睛的融 合从大约10周一直到26周。Birnholzandcolleagues(1978) 观察到一个24周大的胎儿意外的被穿刺针扎到了,胎儿扭动身体远离针,用胳膊锁定针的位置,然后重复的击打它。这些动作展示了敏锐的感官意识,即时防御行 为和精确进攻。
有一部分妈妈也会发现,羊水穿刺后,有些胎儿不动了,好像是被刚才发生的事情惊呆了。同时,胎儿的呼吸运动锐减,可能几天都恢复不到原来的水平(Manning et al., 1977; Hill et al., 1979)。科学家们很迷惑取走一点羊水引起了如此显著的反应,胎儿的身体语言说出了警觉和痛苦。一个产科医生,本来已在超声下准备好穿刺一根胎儿血管,他告诉我们:“我刚要穿刺,但这只手不知从哪里伸了过来把针推走了” (Baker, 1978)。
别以为是国外的仪器出了问题或是国外的宝宝有更与众不同的能力,2014年夏天我在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马良坤医生做关于“胎宝宝做羊水穿刺时会有什么反应”的交流时,马大夫给到的结论与上述情节一模一样。这就是人类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身体语言!
4胎儿在子宫里用身体语言适应环境
上 述景象是胎宝宝在母亲子宫里已经具备的反应性的身体语言。这种身体语言的能力与展示均是由环境所发生的事情激发的,这些反应性的身体语言包括防御,自我保 护和摄动。这些身体语言对我们成年人或者是出生后的宝宝而言,似乎都是无意识就可以自然反应的;但在子宫里,这些对于外力的反应性动作揭示了胎儿令人惊讶 的警觉和敏感,因为这些自我保护的动作代表最早来自于胎宝宝的艰难且有创造力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当然,宝宝的身体语言还不仅于此,胎宝宝会在子宫里做的事情很多。普通一些的有打嗝,吸手、握拳、伸腿、眯眼、吞咽、甚至转身; 级别高一些的会舔胎盘、会玩脐带,会在妈妈的膀胱或子宫壁上弹跳;限制级的男宝宝还会自慰;如果是双胎宝宝的话,两个人在子宫里面就已经开始社会性的互动 了,打架甚至是抚摸。这一切,都为他出生后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我们在胎儿期用胎教与宝宝沟通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我们的胎宝宝绝对不简单!
我们的科学,让我们有机会让重新认知生命。从之前单一的妇产科学和生殖学,现在拓展到胚胎学、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社会学……感谢科学家和先进的医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可观察的最早的人类行为起源的新视角。也让我们重新来了解生命。
本文部分数据内容来自《身体语言是早于正式语言的直接交流形式》,该文献出自巴黎国际婴儿研究会议(1994)和海丁堡国际生前与围产期生理和医疗会议(1995)时,美国出生前心理学家David Chamberlain的主题报告。
以上是小编关于“做羊膜穿刺时胎宝宝会有什么反应?”的介绍,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