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

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8/31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  生活中每当发现孩子道德品质方面的某些毛病时,常常听到父母埋怨孩子的声音,而很少听到哪位父母引咎自责的。这实际是不公平的。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

  人之初,只能从前辈那里承袭形态、结构、神经活动、某些机能的遗传素质,而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是不可能通过遗传获得的。幼儿在一岁左右开始观察周围世界,模仿家里人的表情、举动,呀呀学语,有时也开始有某些简单的好与坏的认识,但不完全是自觉的。大约到了三四岁,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能初步用语育将自己所看到和记住的事物表述出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这时起孩子开始有了道德感。因此,道德品质的教育就应该从这时抓起。儿童时代也应该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发展的启蒙时代。

  儿童时代的道德品质教育,首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量的逐渐积累过程。道德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变化,都是儿童在生活、游戏的活动中,天长日久、由金变到质变的发展结果。因此,儿童道德品质教育要从具体事情抓起,重视孩子道德品质表现的第一次,好的要及时表扬,不好的要及时批评帮助。这时的教育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及时进行生动活拨的学榜样活动,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

  加深孩子对父母的敬重感是孩子接受道德要求的驱动力。孩子对父母越敬重,就越愿意接受家长的要求。这种敬重感一方面来自父母的模范行为,越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丰富知识的父母,越能获得孩子的敬重,这是最有实际效能的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爱主要表现在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尊重和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进取心。这是一种情感投资,会使孩子产生听从教育的心理效应。相反,粗暴对待孩子,没收玩具,罚站等,不仅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使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疏远,造成嫉恨、任性、自私等心理伤痕。

  陶冶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方法。陶冶,就是利用孩子周围的环境,潜移欺化地影响孩子。道德品质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道德知识的说教,简单赞成或禁止上,而是通过家长、老师的情操、风度、谈吐、表情,以及房间的陈设,活动的环境和玩具等,使这些本来不自觉的教育因素发挥教育作用。陶冶之所以有教育力量,是因为它通过情感这个渠道影响着儿童,引起儿童欢乐、满意的情感体验。例如,孩子年龄小,常表现以自我为中心,不友好、撒泼打滚等任性的举动,有时也能认识到这样不对,但这时如有人同情他,甚至还可以得到平时得不到东西,就会使任性成为一种满足孩子个人要求的手段。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强制约束、讽刺奚落或放任的态度,这样会使孩子的任性特点凝固起来,产生防卫心理。实践证明,在小朋友中间树立模范榜样的方法是进行陶冶的好方法。通过启发孩子认识自己,引导他与小朋友相比,就会学着“样子”去做,从而促使儿童道德品质教育由受家长支配的被动式向由孩子动机支配的自觉性转化。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