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肯定了他的表现,并夸奖他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象个小男子汉了。
下午,他跟他的小伙伴描述了这个过程。
一个噩梦,儿子从恐惧,到了解,到找到解决方法然后分享他的体会,并且在这件事情中找到了积极的意义与成长,这其实就是一次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
前面提到,孩子要求我第二天继续陪他睡觉,是他“内心不合理的期望”,如果我没意识到他的意图,就会被他控制。
这并不是我和儿子之间的一场“较量”。
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有时恐惧感会成为我们受益的工具,尤其是小孩子,他们经常会用这样的模式来获得照顾,满足他的依赖。
比如他想跟妈妈一起睡觉,他会说:“妈妈,我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当妈妈满足了他的要求。恐惧的受益模式就会在他的潜意识中形成了。
而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有时就会放弃自己的事情:母亲本来有社交活动的,因为担心孩子晚上不能一个人睡觉,只能放弃;或者,母亲本来和父亲一起睡,但因为孩子怕鬼,母亲必须和父亲分开而与孩子一起睡,而这正好满足儿子无意识中,不愿意和母亲分离的愿望。这样,母亲以孩子的需要为第一需要,就被孩子控制了。
不仅仅是睡觉这件事情,很多父母会说自己的孩子很胆小,如果自己不陪,他们就不去做这个做那个。事实上,他们都是被孩子的恐惧感控制了的父母。
这种模式的结果有几个:孩子体会的不是恐惧本身,而更关注到的是恐惧产生后能得到的好处;他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恐惧,要依赖他人,并认为父母是必须对自己的恐惧负责的,如果让自己去面对,就是父母不对;同时,他会因为自己没有能力面对恐惧,感觉无助和自卑。
而这样的控制模式,在孩子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还会被复制。他们会因为“害怕”得不到对方的照料而感觉到愤怒,譬如在伴侣出差时,必须打很多电话,自己是多么需要对方而他(她)却不在,从而引起对方的内疚感。他们在无意识中,把对方也看成自己的父母。在生活工作中都会表现得依赖性太强,没有完全脱离孩子的状态,也就缺乏独立去面对自己问题的能力。
恐惧感是每个人出生后就要面对的情绪,孩子恐惧的时候,父母是需要适当介入的,但并不是去帮他消除,而是理解他的情绪,从负面事件中帮助孩子一起发现积极的意义。
一味让孩子不要害怕,当然没有任何意义;而用“完美”的照料方式去替代孩子的恐惧和满足孩子因为恐惧而提出的不合理需要,则只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甚至只是满足父母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幻想。
以上是小编关于“当孩子处于“恐惧”中时父母该怎么办?”的介绍,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