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哪些管教方法不可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7-10

  家长的哪些管教方法不可行?帅爸靓妈们对此清楚吗?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话,不妨继续阅读,宝宝啦网小编为您解答。

  家长总爱管着孩子,认为这样是对孩子好,但好孩子并不是管出来的,尤其是不当的管教方式。不当的管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大人把自己的意识和思想强加给孩子,我们大人都不能保证自己是正确的,怎么能这样不负责任的去让孩子和自己一样?另外一层意思是:

  希望孩子是自己想象的样子 ,如果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家长就觉得很痛苦,觉得孩子没管好。其实,妈妈的“爱”远比管教更有效,妈妈很难“管”出一个好孩子,但在爱的温暖和鼓励下,孩子却能朝着有利的方向 。

  时刻盯人式管教

  表现及危害:中国的家教,总喜欢把孩子的一切规定好,安排好,时时嘘寒问暖,事事事必躬亲。妈妈认为管着孩子是为孩子着想,她们觉得孩子还小,自控力差,做事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而且也做不好这些事情,所以需要大人不断提醒,特别需要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事无巨细都会叮嘱了又叮嘱。这类母亲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对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让他自己动手,去经历风雨,不放心他独立做事。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比责骂羞辱孩子效果更坏,最终可能是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在父母打着“爱”的名义的严格监视下,孩子会很不耐烦,甚至采取行动躲开父母,觉得喘不过气来,也不会愿意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场景再现:早饭后闻闻就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忙说说:“闻闻离电视远点,对眼睛不好的。”一会又拿来牛奶说:“牛奶都快冷了,快点喝完。”看见闻闻准备去倒水喝,妈妈忙说:“小心烫着,妈妈来。”一步不离地“照顾”着孩子。

  正确做法:妈妈总担心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不会做,这件事情没有考虑到,那件事情会忘记,所以时时刻刻心思都在宝宝那里,走到哪儿监视到哪儿,什么事情都要管、都要操心,自认为是最周到、最辛苦的妈妈,却不知道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管教下,孩子早厌烦了。闻闻的妈妈不应该这么分秒必争地盯着孩子,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你可以在一边做自己的事情,只要孩子的行为不出格、没危险,都可以让他按自己的意愿进行。

  命令式管教

  表现及危害:为对孩子说话总是指令式的,最常用的词是“不能”、“不许”“你应该”、“马上”等等。有的孩子性格活泼、顽皮贪玩,在父母眼里看来是“不听话”、“不自觉”、“不乖”的孩子,父母要用强硬坚决的态度,对孩子才有效。所以这类父母常说的话是:“马上上床睡觉。”“不能吃巧克力。”“不许和我顶嘴。”父母认为,只有命令,才对孩子行之有效,才能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思去做,才能让孩子的行为正确、讨人喜爱。当然,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孩子来说,父母适当的催促是应该的,但是,总是命令孩子该这样该那样,孩子就算表面听从你的话了,也会在内心对你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疏远了亲子关系。 而且,这些要求孩子要“乖”、要“听话”的管教方式,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面就会种下个种子:父母的爱是需要自己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才可以得到,需要交换。孩子心里长期潜着这种负面情绪是对身心不利的,不容易养成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积极的处世态度。

  场景再现:妈妈发现小米在盥洗台上接水玩,忙一把拉开小米说:“马上停下来,你不许玩水。”看见小米从冰箱拿出冰激凌,妈妈说:“赶紧放回去,你不能吃。”小米想多看一会动画片,妈妈说:“我命令你马上到床上去,闭上眼睛乖乖睡觉。”只是,妈妈的这种强势政策,对小米起到的效果好像并不明显。

  正确做法:在你的“命令”下,孩子可能迫于你的权威不得不服从了,可心里并不服气,孩子也是吃软不吃硬的。所以,与其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不如用爱引导孩子。妈妈要站在与孩子平等的角度上,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用温和的语气告诉他原因及正确做法。如孩子要吃冰激凌的时候,可以说:“你的肠胃不能吃这个的,不然肚子会痛,但是你可以吃点冰过的水果,你要葡萄还是西瓜?”

  唠叨式管教

  表现及危害:表现会时时刻刻在孩子耳边絮絮不休,认为只有不停的“耳提面命”才能让孩子健康长大。这类妈妈认为:“孩子小,能力有限,如果我不好好管着他,他哪里知道该怎么做。多提点着,才能让他了解的更多啊。”现在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俨然成了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生怕孩子有个什么闪失,总是不停地对孩子说“不能做这个”、“不能走那边”、“不可以这样的”、“要做什么什么”之类的话,一抓住机会就不停地唠叨,生怕孩子没有记住,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话,怕孩子不上进,怕孩子犯错,怕孩子没有出息,但结果是,与孩子疏远了心理上的距离,因为没有孩子喜欢耳边整天是你的唠叨。

  场景再现:小路有个毛病,就是吃饭时间不愿意离开电视,该上床了不愿意刷牙,该睡觉了一定要和妈妈玩……反正让她干嘛她偏不干嘛,妈妈伤透了脑筋。妈妈每天都要不停地在小路耳边唠叨该干嘛干嘛了,可是并没有效果,小路反而嫌她烦。

  正确做法:面对小路作息没规律、做事爱拖沓的毛病,不停的唠叨反而会让孩子心生抗拒,最好的办法是“惯”孩子,这里的“惯”不是娇惯,而是帮助她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之后,有“一劳永逸”之效。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注意从小事着手,让孩子在各个方面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一旦养成,根本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的唠叨和管教,孩子就能自觉遵循一定的准则,这对孩子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都有不可小看的作用。妈妈可以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每次小路按规定的作息时间完成一件事情,就打上一个红勾勾,告诉小路红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有奖励,这样小路做事会比较积极,蔓蔓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妈妈就不用唠叨了。

  批评式管教

  表现及危害:总是指责孩子、显示出对孩子的不满。由于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际关系的紧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等等,在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时,家长就会严厉地批评孩子:“给你说多少次都不听,少看电视多看书,这么小怎么就不爱学习。”“你这点小事都干不好,给你说多少次了,你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你这个不听话的孩子,看我不打你。”这样做的时候,看似是为了孩子好,“恨铁不成钢”,实际上只是在发泄你自己的不满,根本体会不到孩子的心情,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受伤的只能是孩子。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厌倦和反抗,使他的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林高龙指出,在儿童心智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有一个内在的心理平衡机制,如果这种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会形成一种爆发式的力量,到了某个时期突然释放。如果孩子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家长不应武断地认为孩子“变坏了”、“很笨”,而是应该正确地引导,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

  场景再现:多多已经2岁了,他经常打开所有能打开的抽屉、柜子,把里面的东西一样样拿出来研究一遍。每次多多开始“捣乱”的时候,妈妈都要生气地说:“多多,赶快停下来,你怎么这么调皮。”“多多,你不是个好孩子,一点也不听话。”可是多多依旧我行我素。

  正确做法:面对总“捣蛋”的孩子,不厌其烦的批评是没有效果的。美国有句名言:“夸奖如阳光。”“夸奖”一词,其意思包括“鼓励”、“赞扬”、“理解”、“支持”……夸奖是成功的催化剂,是最有效、最轻松的教子秘诀。一个孩子生活在夸奖之中,他就能得到自信;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行为科学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多多下次这样乱翻东西的时候,妈妈不要急着阻止,在他玩到快结束的时候说:“探险马上要结束了,我数100个数,多多要加油把东西放回去哦!”然后一边数数一边带着多多把东西摆回去,摆完后记得夸奖多多:“多多好棒,东西都回家啦!”渐渐地,多多在翻完东西后就会知道要物归原处。

  怀疑式管教

  表现及危害:这类父母的表现是明显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或是过于宠溺孩子,他们最长说的话就是:“你不会,妈妈帮你?”“你还小,怎么可能知道?”“你不懂,别插嘴。”孩子的成长其实是飞速的,但家长并没有看到这一点,总觉得孩子是个事事都需要自己保护、没有一点动手能力的小不点,所以孩子无能做什么,妈妈都会因为“怀疑”孩子不会或伤害到自己、带来麻烦而阻止孩子。总是这样对孩子自尊心会是比较沉重的打击,对自己产生怀疑,就算其实已经有能力做某件事情了,孩子也不敢去尝试,并产生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即使长大后也非常依赖父母,总是不自信。

  场景再现:岩儿5岁了,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这天妈妈做饭的时候,发现姜没有了,就喊爸爸:“去楼下店里买块姜。”岩儿抢着说:“我去我去。”妈妈说:“算了吧,你才多大啊,怎么买?小心下楼摔了。”

  正确做法:追求信任,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即便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充满自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困难转化为促进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反之,若父母对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够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能力。上面案例的妈妈可以这样说:“去吧,我们岩儿最能干了。”然后爸爸或者妈妈可以在楼上注意孩子的举动,也是保护他。等孩子成功完成任务回来后,要记得夸奖孩子: “岩儿真厉害,能帮上妈妈的忙啦!”相信你对孩子的信任,会让孩子更加进取,更加自信。

  以上是小编关于“家长的哪些管教方法不可行?”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

TOP排行

  • 孕产
  • 喂养
  • 健康
  • 早教
  • 家长

最新文章

赞助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宝宝啦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18742号

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客服信箱:baobao.l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