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8/2
妈妈的声音还有表情对婴儿行为的影响
要是想要自己的宝宝爬到您的面前,怎么做才能够让这个想法变成现实呢?让自己出现在孩子的视线里面?还是让孩子看不见你,只听到你的声音?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崴仕和斯特里亚诺①做了一项实验。
在做第一个实验的时候一共有89名1周岁的婴儿来进行,不过后来只有45名(24名女婴和21名男婴)被留了下来②。
研究人员让婴儿坐在地上,20厘米以外有一个深28厘米的坑,是用有机玻璃制成的。宝宝的实验内容就是爬过这个坑和妈妈相会,当然爬过坑会有一定的危险系数。
研究人员想出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条件:
“面孔与声音并用”条件:妈妈让宝宝看到自己,并和他(她)说话;
“面孔”条件:妈妈只让宝宝看到自己;
“声音”条件:妈妈不直视宝宝,只和他(她)说话。
研究人员计算宝宝爬过坑所用的时间。
结果如下:
“面孔与声音并用”条件:婴儿差不多用50秒爬到妈妈身边;
“声音”条件:用了九十秒钟;
“面孔”条件:婴儿用了3分多钟时间才爬过坑。
要是妈妈让宝宝看到自己,并且一直呼唤宝宝的话,宝宝用最短的时间就来到了妈妈的身边,其实这个实验结果是很正常的。不过,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妈妈的声音好像比她的面孔对宝宝更具吸引力。
结论
所以到底为什么妈妈的声音信号比其面部表情信号更能够吸引宝宝呢?第一个要跟大家说的是,我们对动物进行了实验,之后也发现了这个结果。进化过程中保留这种能力或许是对的。因为,对声音信号的敏感可以让人在表情交流无法进行的情况下还是能够继续交流。
并且,这个理论也被另外一个人类学家提出的新理论所支持。这种理论推测,和宝宝进行声音交流是母亲在忙着手头的事情然后不再与婴儿进行视觉接触时所发明的一种交流技术。根据这一理论,人类婴儿的哭叫也是差不多的缘故:借助哭叫,婴儿能够告诉不再身边的妈妈表明他(她)急需与之重建身体接触,想让妈妈陪着他,他不想一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