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有个性的宝宝?宝宝啦网小编为您解答。
日前,微信圈里一篇讨论孩子个性培养的文章广为流传,文章中,一位来华访问的德国学者称,在德国,即使是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区别也非常明显;而在中国,那么多孩子生长在不同的家庭,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却是那么惊人地相似。该学者认为,德国家庭非常注重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允许孩子对父母说“不”。那么,在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上,中国的家长们和教育专家们又是怎么看的呢?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采访。
注重培养
家长应该允许孩子 对自己说“不”
这篇微信的文章称,德国的家长允许孩子对他们说“不”,因为他们注重孩子个性中自我精神的培养。“如果压抑孩子的情感需要,一味让孩子服从大人的意见,将会导致孩子丧失自我精神,逐步发展成为那种依赖他人、依赖社会,最终成为一个一昧服从、软弱、逆来顺受的人。”
对这一观点,家长李女士表示赞同。她说,她就是这么对待儿子的。“我儿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平时假如我们两人对一件事有分歧,只要他讲得出道理,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比如儿子写作业时喜欢听音乐,刚开始我就很反对,但儿子认为对他没有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播放音乐确实没有影响到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差错率也不高。后来,我就不再干涉他的这一做法了。”
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从学前到小学,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还不成熟,啥事都由着孩子来,不一定好。
对此,南宁市华强路小学党支部书记陶居仪表示个人认同孩子可以对家长说“不”。“因为很多时候,家长以成长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不一定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只要孩子能说得出道理,家长就应该尊重他们的做法。”
个性修正
尊重是引导孩子 的前提条件
李先生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通过日常观察,他发现女儿有一个突出的个性特征,就是“从小一遇到一点问题就爱哭,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为此,他没少教育女儿,但收效甚微。李先生对此颇为困惑: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去修正孩子个性中需要改变的地方?
南宁市育林园教育培训中心的青少年教育专家黎银燕认为,“尊重是引导孩子的前提条件;并且,对孩子某些不妥的行为,不能简单地制止,而是应该加以引导”。比如一个孩子很好动,总是用脏手去摸白色的东西。那么,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把手洗干净,再去触摸,让他自行探索;千万不要唐突地加以制止,打击其想法,使得他不敢再自我探索、表达。当然,也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放任、骄纵孩子。
对于一些内向的孩子,黎银燕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孩子个性喜静,不妨给他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自己思考。但为了避免其性格过于孤僻,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鼓励他跟有同样爱好的小朋友多交流。”
对于孩子个性修正方面的问题,陶居仪的看法是,家长简单地说教肯定起不到太大的效果,可以在一些具体环境中,通过活动等,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感受。如李先生的女儿,就可以让她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同学之间彼此熟悉,不会有隔阂,还可以通过一些拓展活动得到锻炼,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果学校不常组织课外活动,家长也可以约上几位跟孩子相熟的伙伴,一起开展户外活动。
管教过严
孩子的个性 会变得比较“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