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缺乏生命教育,宝宝啦网小编为您解答。
近期,有关“熊孩子模仿动画片”的报道层出不穷,类似事件的评论也是一篇接着一篇。“责任问题”似乎成为了争论的焦点,可是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生命教育。
日前据《贵州都市报》报道,贵州一个10岁男童就因为看《喜羊羊》被吵到,将正在8楼外墙施工的工人的安全绳割断,差点造成惨剧。而在8月19日有报道称,一名来自安徽的小男孩疑似模仿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情节,将鞭炮塞进了霰弹枪管中发生爆炸,钢珠炸在小男孩脸上,造成小男孩严重受伤。今年7月2日,徐州7岁男童小宝(化名)观看动画片《熊出没》时,疑似模仿光头强制造“超级风扇”,结果导致左手骨折。2013年4月6日,连云港市东海县的8岁男孩李某,疑似模仿《喜羊羊》剧情,将同村8岁的李某某和5岁的李某做“绑架烤羊”游戏,导致原告李某某全身多处烧伤40%,李某全身多处烧伤80%.。。.。。
一条条报道、一件件悲剧,似乎都与动画片脱不了干系。于是一部分人开始呼吁,让动画公司负起责任,删除打斗和激烈场景,可是这样真的有用吗?就在2013年年底,《喜羊羊》、《熊出没》等多家动画公司主动提出修改动画片,投资达到上千万。这次修改,几乎删除了动画片中所有的打斗、激烈场景,并且加上了巨大的“请勿模仿”提示语言。尽管动画公司做出这样有些过分的修改并加入非常影响观看的提示语言后,“熊孩子模仿动画片”事件依然频繁发生,这需要我们重新反思。
其实,动画片中所谓的“危险情节”与战争、古装、警匪等电视剧中的危险情节相比,不过是九牛之一毛,而平时播出的广告当中危险情节也是很常见的。事实上,就算把所有的动画片都做成“天线宝宝”,我们也无法保证孩子看不到电视剧。退一步说,就算是限制了孩子观看电视剧,观看广告也是无法被限制的。由此可见,通过对动画片进行限制,并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将青少年暴力简单地归咎于大众传播,是不负责任的,这种论调忽略了许多我们更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孩子模仿动画片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生命教育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充当他们的“领路人”。平时还应注重家庭教育的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如果家长、老师和社区能够及时发现儿童对动画片的追捧和模仿,从而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孩子厘清现实与影视的差距,就可以避免孩子的暴力行为。
刘建国表示,“子不教父之过”,正是疏于管理和教育,使孩子犯错的概率大大增加。但是,除此以外,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在学习生活中还缺少一种教育方式,那就是生命教育。
在现实中,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孩子们对于生命缺乏应有的认知和了解。心智不成熟的他们,在面对生命时,并没有什么概念,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内心深处珍视宝贵的生命。所以,正是生命教育的缺失,让孩子缺乏了对生命的尊重,将威胁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看成了无足轻重的举动。
其实,在西方国家,生命教育一直都被看成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在美国,生命教育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力求让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目前,美国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为推广生命教育,甚至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推动生命教育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
反观国内,在这方面却捉襟见肘,我们只是在强调孩子们如何学习,如何提高成绩,却鲜有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如此之下,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孩子们不会对生命保持尊重和谦抑,甚至在少数孩子内心形成了偏执的观念,暴力血腥的心态也常常出现。
基于此,对于孩子,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抑或是社会环境,都应该将生命教育灌输到孩子内心深处,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之处。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做事的时候,多想想后果,而不是作出一些忽略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举动。
以上是小编关于“熊孩子缺乏生命教育”的介绍,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