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8/1/16
孩子距离抑郁症,仅有两步之遥! 导读:孩子一天天长大,您对他是否有这样的担心?
孩子一天天长大,您对他是否有这样的担心?
“最近孩子有点闷闷不乐,也许是抑郁,我得开导开导TA。”
“这几天孩子有点不爱吃饭,也不爱和我交流,是抑郁了吗?我得找找原因。”
“孩子就爱自己玩,不愿意交朋友,太孤僻了容易抑郁,我得鼓励鼓励TA。”
作为家长,这样的担心十分正常。孩子的一些消极举动确实代表他有可能心情不好,情绪抑郁,需要您的开导。但是,当孩子一切都好,看起来阳光灿烂时,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不需要注意了吗?
给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医生朋友讲的真实案例:
“那个患者很年轻,长相清秀,白白净净的蛮帅气,真是可惜了。”这个孩子从小到大一直成绩优异,却在大学中因抑郁症自杀未遂,无法继续学业,只好退学回家。
“他妈妈特别不理解儿子为什么会抑郁,一直说他优秀得很,一举一动很正常”,朋友敲着桌子,“我跟你们讲,有时候看着越正常的越不正常。”
原来,从他以上学起,母亲就特别重视他的学习成绩,每个假期都替他安排满满的辅导班。后来,父亲为了家庭生活更好,赴外地工作,一年回家探望一两次。为了不让爸妈担心,他硬是报喜不报忧,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成绩维持在年级前十名,最后考上了国内TOP3的一所重点大学。
然而,上了大学后,他才发现“身边厉害的同学好多,自己除了学习还凑合什么都不好”。于是,他依然像高中时一样,“每次打电话回家我都得说自己很好,要不妈妈会不高兴”。最终,在学生会竞选失利后,他崩溃了……
您看,父母眼中优秀、正常的孩子实际上却背负着这么重的心理负担。孩子一切正常不代表TA情绪一直健康。要知道,作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抑郁症与童年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孩子距离抑郁症,仅有两步之遥!
1、缺少陪伴的童年
如果您是在外地拼搏把孩子放在老家的打工族,是工作十分忙碌对孩子只限于金钱照顾的工作狂人,您都有必要放下手头的事情,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和他来一次亲切、诚恳的谈话。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半数的抑郁症患者都表示他们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很孤单。
缺少陪伴常常形单影只的孩子大多不善于情感沟通,这会使他们面对压力的时候,选择一力承担。家长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孩子很自立”甚至为之骄傲的误区。歪歪兔www.waiwaitu.com原创文章。不明真相的夸赞更使他们难以诉说内心的苦闷与失落,无法排解孤独和忧虑。这种压抑随着他们长大成人,植根于心。
心理学分析:
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有“重复历史”的冲动。这个“历史”就是指童年经验。也就是说,即使他长大成人,也还是习惯于把压力和苦闷埋藏于心,自我消解。一旦消解不了,抑郁的情绪就此形成。
那么,父母没有任何一方长时间在外,并且能够正常照顾孩子饮食起居,就是“陪伴”了吗?非也。所谓“陪伴”不只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那么简单,而是要建立一个和谐、温馨、愉悦的相处模式。
您的家庭有没有妈妈焦头烂额辅导孩子功课而爸爸怡然自得看电视节目的时候?
有没有爸爸和孩子一起兴致勃勃搭积木而妈妈烦恼于打扫卫生喋喋不休的情况?
有没有原本计划好周末去游乐场却由于工作太累变成了“给你五十块想买什么买什么”的敷衍?
只有“爸爸妈妈陪你算算术”却从没有“爸爸妈妈陪你一起捏橡皮泥”?
瞧,您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中错过了对孩子的陪伴,还茫然不自知。
发自内心的鼓励、畅快的沟通交流,还有父母的健康关系模式才是“陪伴”的意义。
2、过于顺利的成长道路
有的家长表示,我当然知道陪伴的重要性,为此辞掉工作成了无微不至照顾孩子、大事小情都一手包办的全职妈妈;还有的家长一心要让孩子出人头地,长久致力于培养各种能力特长,全方位铺路,处处争先。然而问题也恰恰出于此。
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雨,社会应激因素是诱发抑郁症的四大原因之一。
一路顺风顺水会削减我们抗打击的能力。然而家长却常常过度保护孩子并施以“你最优秀”的心理暗示。抑郁症的发作几乎都是患者遭遇了某些突如其来的较大刺激,如生活的重大变故、情感打击、身体创伤等,从未经历挫折、应变能力差的人就会因此被击垮。
心理学分析:
一直处在某种情绪中,就会产生固定的自我形象模式。从小顶着“优秀”头衔长大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必然出现情绪的落差,如果加上上文提到的不习惯于排解,抑郁的情绪便越积越深,就往往会催生悲剧。
因此,父母适当的给孩子以“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碰到挫折的普遍生理反应是攻击或退却,心理反应是焦虑或压抑。如果不能给以适时、恰当的应对,这种消极的行为表现和情绪体验,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应对逆境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他以后面对人生种种情况时的处世哲学,对未来具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