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童年的行为如何正确看待?宝宝啦网小编为您解答。
去年以来,亲子真人秀火爆荧屏。“明星+育儿”模式赚足了收视率的同时,也引来了各种争议。有人说,短短几期节目看到了明星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让人感动。也有人批评,这类节目拿孩子说事儿,是在消费童年。
新闻背景》
受去年《爸爸去哪儿》的市场示范影响,亲子真人秀及喜剧节目成为2014年的两大热点,如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湖北卫视《我猜我宝贝》《爸爸你好吗》、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等20余档。近日,名为“中国首档萌宝话语权亲子节目”《妈妈听我说》又于北京卫视开播。
A 成人应该从生命意义上尊重幼小的孩子
主持人:自从《爸爸去哪儿》走红之后,各大电视台都在做亲子真人秀节目。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声音。有人觉得好,有人批评这类节目是在消费童年。您怎么看?
毕淑敏: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兴起,折射出大家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中的关切和困惑纠结。如何教育孩子,的确是父母要郑重考虑的问题。但是在亲子真人秀节目中,孩子们被推到了最前面。
童年经验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甚至认为,一个人一生的脚本,在6岁以前都已完成。参与这样的节目,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可能要到几十年以后才能完整看出。而参加亲子真人秀,孩子是被动的。父母和商业机构安排了一切,孩子成为表演的道具和傀儡。如何从生命的意义上,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是成人世界需要严肃讨论的议题。
主持人: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谈到,文字、印刷、电视等人类的传播方式,都在影响着“童年”。这个时代童年正在消逝—儿童犯罪率提升、儿童游戏消逝、儿童服装与成人服装无异。事情真的有那么糟糕?
毕淑敏:这是现代传媒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可以作为参照系的是一些出名很早的童星。迈克尔·杰克逊、秀兰·邓波儿都曾在回忆童年时说,自己没有童年。秀兰曾对媒体说,自己很早以前就不再相信圣诞老人了,因为年幼的自己曾盼望圣诞老人送来礼物,而圣诞老人却向她索要签名,让她童年的梦幻破碎了。
那些参加亲子真人秀的家长,大多身在演艺界,本身多属于表演型的人格。但是,孩子是另外的独立个体,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究竟如何走,还是一个渐渐探索的过程。这样小的孩子直接被父母做主参加真人秀节目,将极大地改变孩子的正常童年生活,包括对自我的认识。这种经历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在没有得到充分周密的论证之前,一切就已然发生了。大家关注教育、关注亲子关系,可以在成人世界里用各种方式讨论,但不必一窝蜂地以这种高度娱乐化的方式密集呈现。演艺界人士的工作就是表演、走秀,但在孩子没有自己的辨析力、决定权时,父母就把幼小的他们放到千百万人面前展示,是不合适的。我觉得应该给孩子平常而朴素的童年。
主持人:那些孩子们因为节目成了小明星,广告商很快找上门来,很快我们就在电视上看到了他们拍摄的广告。
毕淑敏:我们常常会在广告中听到孩子奶声奶气地宣传某样东西。孩子本身是无辜可爱的,但这背后隐藏广告商很深的心机—借用人们喜爱孩子,对孩子没有防备的潜意识,放松“戒心”,吞下商业诱导之饵。这毫无疑问地是在消费孩子。
B 成长不是在戏剧化情境中就能完成的
主持人:您如何评价那些明星家长在镜头前的表现?
毕淑敏:《爸爸去哪儿》节目出了书,记录节目中的故事。在书中有这样的内容:一位爸爸对儿子说,打小报告、告密这种事是女孩干的,你是个男孩,不能这样做。(大意)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这位爸爸的导向本身就有问题,他把这样的观点告诉儿子,又通过书传播给大众,很不合适。
我有位朋友去欧洲的时候,在一位当地的教授家里,遇到了一件事情。
这位朋友夸奖教授的女儿:“你长得真漂亮,真可爱啊。”女孩说:“谢谢”,就走开了。教授对朋友说,你等会要向我的女儿道歉。朋友不解,教授说:“你告知她,她因为长得漂亮而可爱,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所有的孩子不论美丑,都是可爱的。第二,你让她看到了长得好看,就会被人喜爱的逻辑,也是不正确的。长得好看与她的努力无关,你要夸也应该夸我。第三,你传递了长相不同,会被喜爱的程度不同的观点,这也不正确。”
朋友听后很感慨。
主持人:有人说,在这些亲子真人秀节目中,最感动人的是看到家长和孩子在节目期间的成长。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的变化真的很大。
毕淑敏:人成长的过程像蚕宝宝在茧里慢慢变化的过程,不是拿出来秀一段戏剧化的情境。鲁迅先生一百年前就说过,要学习如何做父亲。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解决,希望成人世界来讨论和实践。为了商业目的,把孩子们推到荧屏上一搏眼球,太容易造成不良后果了。
C 展现亲情的节目要温暖而有趣
主持人:作家林华对于近期火爆荧屏的亲子真人秀节目很有感触。这些节目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林华: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他们身上灵的东西很多,但是,却欠缺了另外一些东西。在《妈妈听我说》节目里,出镜的孩子几乎都是伶牙俐齿的,一个个说起话来像道德小法官,言语中却少了对父母的体贴。我想,上节目的孩子都是被挑选过的,节目呈现的样态就是编导想要的效果,生活中孩子这个群体的原生态不是这样的。
学龄前是最富有童真的阶段,电视编导们很懂得这一点,所以,在大多数亲子真人秀里,都会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第一季《爸爸去哪儿》之所以有那么好的收视率,就是抓住了童真。节目中,张亮的儿子被大家称作“暖男”,我想,这类表现亲情的节目中,“暖”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如果有亲子真人秀节目邀您作为顾问,您会提出怎样的建议?
林华:这类节目有比没有好。这是一片沃土,要精耕细作,做得温暖有趣。不要变成“意外发现”,然后“迅速呈现”,之后又很快做滥了放弃。希望编导们能够爱惜这个题材。也希望这类节目可以让父母们知道,做父母是一门重要的功课,不成长很难做好父母。
D 亲子真人秀让孩子成人化?杞人忧天
主持人:您如何评价如今火爆荧屏的亲子真人秀?
罗西:《爸爸去哪儿》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召唤父亲回归家庭,因为很长时间里,“父亲”在家教里是缺席的。其次,这类亲子真人秀节目,让我们看到孩子纯真的一面,这也是净化荧屏的一部分。看孩子们的天真本色的“演出”,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压力的疏解。
主持人:有人批评这类亲子真人秀在消费童年,让孩子们过早地成人化,也让他们没有了自己的秘密。您对此怎么看?
罗西:对于消费孩子一说,我不太认同。我曾经写过一个稿子“生孩子娱乐”。孩子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老人儿孙绕膝玩,难道就是一种消费?至于节目火了,一些孩子的家长过度消费孩子的名气与可爱,是有些让人不适,但是,节目的“功”绝对是大于“过”。
以第一季的《爸爸去哪儿》为例,我觉得最可爱的是“有些不懂事”的最“像孩子”的李湘的女儿、郭涛的儿子。张亮父子的卖点是张亮的长腿,是喧宾夺主,其实他儿子最不可爱,因为最懂事,最“成人化”。从观众的情感倾斜可以看出,“成人化”处理是不讨好的,因此,这样的节目并不会“让孩子过早的成人化了”。换句话说,这类节目,最可爱的地方就是孩子的任性、不懂事、哭闹、孩子气,那么怎么会误导大家让孩子成人化呢?杞人忧天。
我觉得,这些亲子真人秀节目,只是经过剪辑的一场演出而已;而生活是没有剪辑的,远比电视更丰富。对于这些参与节目的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旅行,一次人生体验,一次镜像记录,我觉得很珍贵,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因为生活比节目本身更庞大、更有力量。再说,那些所谓的秘密,是经过大人剪辑加工的,是有保护性的。
E 电视人的尺度:心有良善
主持人:亲子真人秀节目被诟病夺走孩子的童年,作为电视人,曹启泰先生怎么看这类节目可能带来的影响?
曹启泰: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最重要的是平衡。给孩子带来影响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家教。走在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过马路,要不要去扶一下?有的父母会反对,“这样做是浪费时间”,或者“当心遇到碰瓷的人”。有的父母会赞同:“帮助老人家是很好的事情。将来我们年纪大了也会需要别人帮助。”电视是大众传播系统,给大众提供娱乐,提供多元的选择。你以为孩子上电视就学坏了?那还有互联网呢?
主持人:如果您受邀出任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的总导演,您会有何考量?“呵护童年”与“消费童年”之间的尺度如何把握?
曹启泰:原则上那么多人都在做亲子真人秀,我是不会再去做的。如果一定要我做,我觉得那个尺度就在于,心里有良善,以及是否是真实记录。真人秀节目的精髓在于“记录真人”而非“表演真人”。我在主持《我心唱响》时说过:如果你们有本事作假做到我看不出来,我就做。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发生过有的选手的故事太过牵强,我拒录。
如果说要百分之一千的“呵护童年”,那就和美国人的价值观很相似。但是,中国父母的价值体系和美国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你能接受得了你的孩子直呼你的名字吗?这在中国家庭中是无法想象的。我同意要保护孩子,但不必太过。
我觉得,在处理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应该要求更高,尺度把关更严格。故意的裸露,发生在孩子身上比发生在成人身上更可恶。有些时候节目的编导很年轻,对于某些镜头没有想得那么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希望电视台有经验的领导能够起到把关作用。
主持人:您自己主持过也参与制作过很多给孩子看的节目,您在镜头前时,内心有怎样的底线?
曹启泰:电视是大众媒体,没有门槛—看电影要买票,看电视随时都可以。这么多年来,我在电视上讲的话,全家都能够看,我不讲荤段子,不会有哪句话伤到孩子。
对于那些年轻的编导来说,学习怎么做电视,那只是技法。真正重要的是学习怎么做人。当你有了足够的阅历,懂得做人,你就知道那个尺度在哪里。
结束语
一二十档亲子真人秀扎堆荧屏,有人感动也有人开骂。感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天真无邪,遭人诟病的则是急功近利的炒作与作假。收视率也许是所有电视人回避不了的痛,但有底线、有原则地做节目,并不意味着没有高收视率。
以上是小编关于“消费童年的行为如何正确看待?”的解答,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