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16岁留守少年离家出走,请不要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纪给他分离的爱

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8/4/7

16岁留守少年离家出走,请不要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纪给他分离的爱2016年的时候比较轰动的一则“16岁留守少年离家出走”的新闻,当天就成为了微博的热门话题:

  “16岁的郑志晗离家出走,至今音信全无。郑志晗从小跟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长大,父母在广东打工。其母袁春芳找到他的两篇“日记随笔”:孤独伴我成长,我和独立青梅竹马……这些文字,犹如一把利刃刺痛了袁春芳的心。”

  袁春芳说,儿子出生以来,自己和丈夫就在广东打工,儿子由家中老人照看,每年仅在过年时,他们才会与儿子相聚。“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他过得很开心。我们尽量在物质上满足他,他要什么我们基本都买给他。但我们没想到,他心理上有困扰。”昨日下午,在成都遍寻无果后,袁春芳返回兴隆镇老家。她的情绪几乎崩溃,流着泪说:“儿子,回来吧,有什么事情家人与你一起承担”。

  随着大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在三四线城市或者乡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选择到大城市打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然而在大城市的孩子也不能幸免,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出差,或者因为工作忙干脆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照顾,这一部分孩子也被称为“假性留守儿童”。

  许多外出打工或者因为工作忙就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小孩子不懂事,有吃有喝身体好就可以了,教育的事情可以放在以后进行。

  每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感的形成就在出生到一岁这个阶段。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其实正是错过了孩子一生中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阶段。

  既然说到留守儿童的问题,那简单分析一下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自卑、胆小甚至自闭

  留守儿童多半是由家中的老人或者保姆照顾,而这些照顾者可能更关注的是孩子的饮食起居,而对于孩子的情感变化心理发展不那么关注。这些情感上粗线条的处理就很容易伤到原本就很敏感的孩子的内心。

  例如,一个小宝宝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被推倒了,她摔倒了很痛,也很生气,同时心里也有对于能够推倒她的那个小朋友所产生的恐惧。这时妈妈可以抱起她,先温柔的拍掉她身上的灰尘,说“宝宝摔痛了是不是?”宝宝这时可能会很委屈的哭起来,这时需要妈妈说“宝宝被推倒了,很痛,还有一点点害怕,对不对?

  在帮助孩子识别情绪的时候不要添加是非对错的评判,这会阻碍孩子顺畅的表达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很多长辈对待孩子哭,第一反应就是,哭什么,多丢人啊,时间久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悲伤是不好的,就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

  如果家里的照料者长期的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容易导致孩子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开始恐惧社交,自闭。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论做什么都是不对的,所以就干脆什么都不做。

  2.执拗、叛逆

  执拗和叛逆最早出现是在两岁,也称为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喜欢说“不”,什么事都要和家长对着干。这其实是孩子在开始学习划清人际边界,他要开始慢慢从和妈妈共生的状态变为独立的状态,通过拒绝别人的指挥和安排孩子在慢慢形成自体的概念。

  如果恰好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处在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状态中,就更容易出现叛逆的表现。对孩子来说就好像是在自己要开始建立自己的王国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两个陌生人对自己的国土指手画脚,那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会反抗。

  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孩子,长期不在家的父母更要注意接纳和尊重。可以给孩子制定规则,但也要给孩子自己做主的空间。切忌不要因为恨铁不成钢而去打骂孩子,这样一来会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隔阂,二来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固着在这个叛逆期。孩子的心理发展本来是会不断向前的,比如当他叛逆够了,慢慢可以建立比较清晰的自体概念时就会顺利的进入下一个心理发展阶段。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了太多的干涉被管的过严或者长期受到指责,就容易让心理发展停滞在这个阶段。就会出现社会新闻上经常会看到的熊孩子,七八岁的孩子了表现的行为却像两三岁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

  3.小大人式的“假性自体”

  “假性自体”指的是人们为了赢得外界(通常是父母)的认可肯定而发展出的不同于自己本性的人格面具。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到的关爱不足,孩子就容易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父母才没有陪在自己身边,并且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会说“你要乖乖听话,爸妈很快就会回来看你”“你要是这次考试能考好下次爸妈回来就带你出去玩”这一类的话会让孩子认为只有懂事,听话,考出好成绩才可以得到父母的关爱。

  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但是这样的话语传递出来的信息其实是再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是有条件的,如果你不听话,没有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甚至会不再回来看你了。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就变成了一个小大人。他可以很懂事,很乖,很听话,学习成绩优异,甚至对同龄孩子的嬉戏不敢兴趣。有很多新闻报道,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孩子反而很懂事很乖,帮助老人操持家务干农活,同时学习成绩优异。看到这类新闻往往会让我们感叹孩子很懂事,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这样的听话和懂事的代价是牺牲掉了孩子本应有的玩闹和探索的天性。

  通常这类小大人的内心都有很深的恐惧,正是因为怕自己做的不够好就会被抛弃才会压制自己的天性,让自己成为家长心中所期盼的样子。

  如果你的孩子就是这种小大人,首先需要反思自己平时是不是过于严格给孩子的期待过高了,玩玩闹闹,哭哭笑笑才是孩子应该有的状态,我们不需要太着急让他长大,充实又轻松地童年是一个人这辈子能拥有的最大的宝藏,也是我们活力的源泉。

  最后想要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说:

  许多时候我们嘴里说着挣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将来,真的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现在最需要的绝对不是钱。不要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口号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等到孩子慢慢长大关闭了心里那扇本应对你敞开的窗户时又去埋怨孩子不懂感恩。在一个没有关注与爱的家庭中生活的痛苦远远大于物质匮乏所带来的痛苦。

  对于迫不得已让孩子留守在家的家长,可以这样做:

  1.在每次与孩子见面的时候第一时间说出你看到的他的变化和成长。让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知道你是一直在关注他的,没有忘记过他。

  2.在相处过程中提前立规矩,而不是等孩子犯错以后再去责骂。能用语言解决的就不要用暴力。

  3.对于家里其他人反映的孩子的状况要去向孩子核实,避免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信任自己,也避免别的养育者说了错误的信息。

  4.在外工作期间尽量保持每天一个电话或者视频,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他。

  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最难面对的就是心底里对于孩子的那份内疚,而孩子的出现正是提醒我们成年人要去面对自己内心的阴霾和刻板,只有我们把自己先活明白了弄清楚了,变成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才会有能力去看见孩子的全部,才会发现孩子的无数闪光点和多面性。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