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尿频的问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7-7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尿频的问题?帅爸靓妈们如果正被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妨继续阅读,宝宝啦网小编为您解答。

  天天是个生性活波的小男孩,一直都是家里的“开心果”。现在天天快到三岁了,妈妈考虑到他马上该去上幼儿园了,应该多接触一下家庭以外的环境,于是给天天报了托儿所。

  刚刚开始的几天的生活还算不错,可是渐渐地小家伙变得不太爱说话了,平时也不太爱反馈在托儿所里的生活情况。妈妈正在疑惑的时候就收到老师的消息:天天总是想去厕所,是不是有尿频的毛病啊?妈妈顿时吓了一跳,平时在家没有这毛病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带着天天问询了医生才知道,原来天天得了神经紧张型尿频症。

  一、宝宝正常排尿有标准吗?

  不同年龄的宝宝排尿其实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在刚出生头几天,由于进食量少,宝宝尿量可很少,一天只有4-5 次。几天之后,排尿次数会迅速增多,6个月以后,一天可达20-30次,每次约30毫升。6 个月后,随着半流质的辅助食品的增加以及肾脏功能的逐渐完善,排尿的次数会逐渐减少,到了周岁时,一天排尿约15-16次,每次约60毫升,约为普通玻璃杯的1/3杯。2-3岁时,平均一天10次左右,每次的量也逐渐增至90毫升左右。但是由于受宝宝的个体差异,以及饮水量、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尿量和排尿的次数都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

  二、尿频症状也要分类归属?

  尿频,不一定是生理上的不适引发的,也有可能是情绪紧张造成的。正如天天的表现,由于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引发的精神性尿频、病理性尿频。

  1、精神性尿频。造成精神性尿频的原因很多,要获得良效就要找准原因,有针对地疏导。 诊断精神性尿频有几点: 小儿夜尿不增加, 精神集中时小便次数减少、 有便意时,可因其他事件转移注意力而暂时忘记上厕所、 无发热等全身不适。

  2、病理性尿频。病理性尿频可能是患有感染、结石、肿瘤或存在异物,以尿路感染为多。小儿尿路感染以后,每次尿量不多,但排尿次数却明显增加,并可有尿急、尿痛等症状。由于疼,孩子排尿时往往哭闹。此外,患了尿路感染后,通常伴有全身症状。如体温增高、食欲减退、呕吐等等。做尿常规检验可帮助诊断。治疗时要多给孩子饮水,让他们休息好,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生素等药物。蛲虫刺激也可引起小儿尿频。感染蛲虫后,晚上成虫会爬到肛门附近产卵,检查时可见到白色线头样小虫。治疗时要给孩子剪指甲、纠正孩子吮手习惯、烫洗内裤和被褥罩,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驱虫剂。

  三、科学培养宝宝如厕意识,降低心理疾病发病可能。

  适时适当的帮宝宝建立如厕观念,是协助宝宝将来能正常接触社会的方法,但妈妈们也没必要操之过急,跟随宝宝的生长发育节奏,给出指引即可。下面我们给出了三个成长阶段,协助妈妈们规划:何时给出行为指导最为合适。

  第一阶段:不要束缚孩子,以免造成他的心理负担。1岁至1岁半以前,此阶段宝宝身心发育有限,尿床和尿裤子无法避免。随孩子天性,想尿就尿,不必着急排尿训练,过早训练可能造成宝宝心理负担,使亲子间关系变紧张。

  第二阶段:适当给出行为指导,有意识的给TA概念。1岁半至3岁。进行行为指导,此阶段肌肉神经已有一定的发育,开始能够控制尿液的“存”与“放”,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此时应该有意识地开始对宝宝进行如厕训练。3岁前的孩子尿床很正常,可以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弄湿床铺,但不能刻意要求他们不尿床。如睡觉前不让宝宝喝大量水或吃过多水果,夜里固定把1~2次尿。

  第三阶段:通过人为控制,训练宝宝的如厕意识。从3岁后开始,宝宝应该慢慢克服尿床。每次把尿的时间从原来固定的时间点逐步往后延,先半小时,再1个小时、2个小时。这样能够慢慢锻炼宝宝膀胱的储尿能力,逐步改变,直到天亮才会下床排尿为止。这里提示您,如果过了五六岁还是尿床,就应去医院检查一下。

  四、若宝宝已经发病,妈妈们请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

  如同天天这种已经发病的情况,育儿专家建议家长不同太紧张。应该耐心诱导,告诉孩子,他们是健康的,尿频的症状很快会好的,以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应鼓励患儿说出引起他烦恼的心事。家长对学龄儿童的教育要耐心、不要打骂、训斥。幼儿园和托儿所的老师对新入托、新入园的小朋友,要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上课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对尿频的患儿要多加理解,不可不让他们小便。平时对患儿要多加安慰,要把患儿的注意力分散到别的活动上去。

  宝宝尿频,去厕所的次数过于频繁,爸爸妈妈们当然会担心,不过还是应该判断一下宝宝尿频的类型,因为大多数都是精神性尿频,所以爸爸妈妈要找到原因,针对性解决,让宝宝尽快摆脱这种困扰。

  以上是小编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尿频的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

TOP排行

  • 孕产
  • 喂养
  • 健康
  • 早教
  • 家长

最新文章

赞助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宝宝啦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18742号

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客服信箱:baobao.l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