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发展行为调节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个性,以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但是,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没有及时抓住良机对幼儿进行生动的现场教育,听任教育资源白白地流失和浪费,实在可惜。怎样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呢?
一、利用教育资源,鼓励幼儿与别人交往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独生子女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进行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利用这种资源,首先是放手让幼儿与同龄人一起玩耍。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孩子与孩子思维方式相同,相互容易沟通和理解,他们在一起跑跑跳跳、说说笑笑、吵吵闹闹,既能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又有利于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孩子在游戏玩耍时,常常会发生矛盾和纠纷,如争抢玩具,分配角色等,这时,就要引导孩子从中学会独立解决纠纷,学会合作、轮流、分享、礼让等。
其次,与家庭以外的成人进行交往,是幼儿教育资源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如让孩子从小学习和养成对大人有礼貌,学会去分辨和判断社会角色,选用称呼,学会需要别人帮助自己时要说请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等礼貌用语。学会尊重大人和长者,如不干扰成人的活动,不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讲话等等。总之,使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学会判断和分辨社会角色如男女老幼、亲朋邻居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品德素质和发展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其记亿、想象、思维、表达以及意志行为。
二、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
这里说的是要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如:怎样友好地与同伴交谈;用别人喜欢的称谓招呼别人;当别人正在活动时,能以适当的方式请求参加;当轮流使用器具、玩具或活动时,能耐心地等待;当需要向别人借东西时,会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并在用后及时归还;当集体使用玩具、用具时能与同伴共同分享,不独自占有;当同伴提出加入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时,能乐意接受;在活动中能理解同伴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而又不盲从,并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愉快地与同伴合作。
三、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提供较多的交往机会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情况创设不同的环境。班级可开展多样化的集体活动,如:庆祝节日、运动会、创造性游戏、外出参观、组织观察等。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加深幼儿之间的共同感受,增加相互帮助的机会。让幼儿在学习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纠纷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考虑别人的意见,加深幼儿之间的友谊。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对能力较差的个别幼儿,可先在班内为他们创设一个说悄悄话的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入手,他们从不愿意交往到和个别人交往,再朋与个别人交往到与几个人交往,最后逐步过渡到与集体交往,并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还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去帮老师办事或传话。鼓励他们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孩子们的交往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些孩子因为性格、环境等原因,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常常表现得胆小、紧张,家长希望能尽快改变这种胆怯的习惯,能大方自然地与人交往。那么,家长应怎样帮助孩子呢?
1、 对于性格原因造成的胆怯行为,家长不要急于纠正,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纠正的过程。在尊重孩子意愿、不威吓孩子的情况下,使孩子逐渐投入外界去接纳新的人和事物。
2、 因环境原因造成孩子的胆怯行为,家长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接触的机会和环境。如邻里之间的走访,带孩子外出作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到公园、街上看看往来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让孩子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若遇到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鼓励孩子主动接近,一起玩耍……
3、 父母应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既不溺爱,也不苛求。在带孩子作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动中,可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提出一些适度的要求,指导孩子在客人面前的举止行为;活动结束后也应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尝试交往成功的愉悦,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