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6-19
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意志力?
毅力,即意志力,拥有毅力能让我们为了目标长久持续地努力,父母们希望培养孩子的毅力,但是他们往往比较着急,殊不知,太“急”也会出错。
误区1:毅力就是每做一件事都要有成果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意志品质,通常从注意力、自制力、坚韧性、目标性这几方面来考量。年幼孩子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如按照成人的标准,硬性地去要求他们,很可能会得到一个背道而驰的结果。
二三岁左右的孩子,专注事物的时间最多只有五分钟,很容易放弃有难度的活动。一方面受孩子年龄太小,专注事物时间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挫折。
对于孩子不愿意关注不能带给他们快乐的事物,家长不要强压着他们去做,因为并不一定每一份坚持都是对的,毅力并不意味着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出一个成果。
误区2:毅力就是自始至终专注一件事情
注意的种类分为无意识注意和有意识注意两种。无意识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标,不需要付出精力和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而有意识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标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力。
0-3岁孩子的注意通常是以无意识注意为主的。他们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到“新鲜”刺激而转移,缺乏稳定性。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更能感知到周围事物的变化,能引起孩子无意识注意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个年龄阶段,必然是以无意识注意为主,而有意识注意处于萌发的阶段。风铃、新买的小汽车……他在无意识注意的推动下关注了它们,而有意识注意又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当他摸到风铃,拿到小汽车后,“了解认识”了它们,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关注这些失去“神秘感”的事物。
毅力并不是说自始至终就要专注一件事情。年龄小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自由探索的空间。通过对不同事情的尝试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体验,排除不适合自己的,专注于自己真正感兴趣、能抱以长期热情的事物。
揭开“毅力”的面纱
毅力是一个由孩子对一件事物的兴趣、热情、快乐、希望共同协作之下达到的一个结果。一个经常早晨赖床的孩子,他的理由可能会是“我好困”“天气好冷”……家长会觉得孩子“不能吃苦”“太娇贵”“没有毅力”。其实,是幼儿园对他的吸引力不够,他觉得没有热情,才会磨磨蹭蹭,“没有毅力”。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幼儿园生活,那么去“上学”可能就变得特别有“吸引力”,赖床不“好玩”了,起床反而变成一件迫不及待的事情,所谓的“毅力”也就自然而然来了。
给毅力传输能量的是孩子们的热情、兴趣、希望以及对事物的良好体验。任何一份“缺乏快乐”的“坚持”都不能长久,即便最终达到了目标,效果可能也不是很好。
培养孩子对一件事物的“毅力”就是要让孩子对这件事有浓厚的兴趣,产生热情,抱有希望,就是要让他进入一个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