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5-11-26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找来两辆汽车,一辆停在高端社区,另一辆停在贫民窟。他先把后者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前者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前者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就不见了。心理学家凯琳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破窗户给人无序的感觉,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这个理论说的正是环境的作用。如果父母生性懒散,孩子多数不会勤快;如果夫妻俩天天吵架,孩子很快便会变得性格暴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里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所处的环境被“破窗”所影响。此外,现在很多家长过分“护犊子”,容不得别人说自家孩子一个“不”字,对孩子也不好。孩子做错事,家长不能包庇,要弄清事实,让孩子勇于承担后果。让孩子接受教训,就是在他们的“车窗”破了一个小洞时,及时换上一块完整的玻璃。
超限效应 批评絮叨引来逆反
大文豪马克 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等牧师结束演讲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的批评絮絮叨叨,孩子听得“头都要炸了”。还有的父母会就同一件事再三批评,孩子就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反感,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不能超过限度。如果孩子重复犯错,家长的批评不应简单重复,可以换个角度和说法,孩子才不会觉得犯了错被“揪住不放”。对非原则性的小错,家长不妨给孩子留点面子,点到为止,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手表定律 教育理念必须统一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岩石上,被猴王捡到了。后来,猴王又拥有了一块手表,却也带来了麻烦:两块表的时间不一样,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一段时间后,猴子们造反,把猴王推下了宝座。这就是“手表定律”的来历: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更多的手表却让人失去判断力。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说过:“夫妻持政,子无适从。”意思是,父母教育子女若各持各的观点,孩子就不知听谁的,将无所适从,身心都陷于矛盾中。父母双方首先要统一意见,然后给孩子设定明确的准则。例如,妈妈教育孩子时,爸爸如果总是加以诋毁,对孩子说“别听你妈妈的,她不懂”,孩子就会对妈妈的教导不以为然。如果长辈参与带孩子,年轻父母应在尊重的前提下与长辈沟通好,尽量让教育理念和行为相一致。
甘地夫人法则 困难面前实话实说
有一次,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的大儿子拉吉夫要做手术。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但甘地夫人阻止了医生,平静地告诉12岁的儿子:“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所以你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甘地夫人认为,挫折的到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要让孩子知道和慢慢体会,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长。
孩子需要关爱,但太多的爱与关注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软化”孩子的生命力。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是从吃药、打针开始的。看着孩子恐惧的表情,不妨抱紧他并坦诚相告。让孩子直面挫折和困难,端正面对失败、痛苦的态度,孩子才能学会自控,培养健全人格,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以上是小编关于:“专家解读:六大家庭教育经典理论”的介绍,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