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家长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有哪些危害?从逼孩子打招呼说起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5-9-9

  更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默视了,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我们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我们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感,因为连他心爱的爸妈(甚至爷爷奶奶)也觉得他不够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视下数落他。

  是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太吵、不听话……),「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羞辱有用吗?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有什么危害呢?

  一、语言的暴力

  在以羞辱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吊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这类的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这类的语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牺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严。

  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默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你的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刹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人安不安全?」、「他对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宝宝啦微信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