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8/4/11
01
好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会让你颠覆想象,来个思维大爆炸,让你在为之感慨的同时,触及灵魂,并浑身打个激灵。
比如,看了《头号玩家》之后,我最大的顿悟是:什么,我竟然已经老了?!
因为,在这部向上个世纪娱乐致敬的电影中,我仿佛看到了玩小霸王学习机的自己。
作为中国第一批接触互联网的那群人,我其实对于游戏并没有什么执念。
长期以来,我对游戏的了解仅停留在扫雷和蜘蛛纸牌的水平,第一次接触RPG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是在不高兴先生的影响之下玩了《冰雪传奇》,接着是《暗黑破坏神》最后是《帝国时代》,但也仅限于此。
而且吸引我的,并不是打怪升级的游戏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而是游戏里流畅的画面,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及背后的文化历史。
对大型网游,我觉得太耗费时间,一直喜欢不起来,以至于全民皆刷的XX荣誉我也完全没有兴趣。
所以我并不关心《头号玩家》里的138个彩蛋,只是跟随着这部电影现一次审视了游戏和人生的关系。
02
没有好爸爸,游戏里的人生也能全面开挂
《头号玩家》里的男主角韦德,在现实生活中是个无父无母,跟着姨妈还有姨妈的人渣男朋友苟活的24K纯吊丝,每天睡在颤抖的洗衣机上畅想游戏世界。
但是他在“绿洲”里是排名第一的彩蛋猎人帕西法尔,走到哪里都倍受瞩目,有朋友有装备还有红颜知己。
一个正常人在这两种角色之间切换,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肯定是游戏世界更吸引人。
抛开电影,在现实的世界里,玩游戏最大的乐趣就是它打破了现实中的阶层划分。
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在罗马,其他人根本望尘莫及,要说唯一可以拼一下的就是打游戏。因为游戏里就算有钱买装备,但也需要耗费时间一关关闯下去。
而更多的人,即便没法拼爹,也没钱买装备,但可以用时间来交换,并且总能踩到一两次狗屎运,爆到好装备,然后炫耀一下,再卖掉换点钱。
甚至,你耗的时间够长,挂机练级,也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值,成为某一个游戏区块的NO.1,达到现实中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
所以,通常用游戏来逃避生活的,都是一些境遇并不好的人,在现实中就能爽的人,谁愿意玩虚拟呢?
游戏,是性格内向孩子最好的保护色
《头号玩家》里,“绿洲”的创始人是哈利迪是一个连向心爱女孩表白都缺乏勇气的技术宅男,但他在游戏世界里却是神一般的存在。
他把自己所有的经历都写进了游戏代码,其中也包括自己无法对心上人表白的遗憾。想要获得游戏胜利,玩家就要一遍又一遍地经历着他的人生,读懂他的情感,了解他的深情。
现实生活中,像哈利迪一样不善于表达的代码大神们一抓一把,他们不会说甜言蜜语,也不怎么浪漫,甚至连朋友都没几个,但在他们能够借助网络和游戏,操控自己的世界,在那里牛B闪闪,最终吸引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
比如,《生活大爆炸》里,讨人厌的谢尔顿终于找到了他今生唯一的艾米。
游戏填补了一批孩子的青春叛逆期
就算不喜欢玩游戏的人,去看《头号玩家》也不会觉得无趣,因为电影里除了出现大量游戏画面之外,还有很多时代的符号元素,比如黑客帝国、金刚、高达……,这都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记忆。
一个人在青春期时反复做的一件事,最容易形成习惯,并永远铭记。
比如,游戏那么多,不高兴先生最爱玩的还是传奇。甚至现在没有多少私服了,他还会自己架个服务器全区只有他一个真人,偶尔玩上一会儿。
他玩的根本不是游戏,是寂寞,遥想当年,这个游戏曾经陪他渡过多少个网吧的不眠之夜,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吧,当然还有CS。
越是被父母忽视的孩子,越容易沉迷游戏
家长对游戏有偏见,主要一是担心孩子沉迷因而荒废学业,二是担心影响孩子视力,且久坐不利于身体健康。
但往往越不让孩子玩,孩子就越要玩,甚至不惜以死相逼。新闻中,因为不让玩游戏,孩子跳楼的例子屡见不鲜。
大部分家长不给孩子玩游戏,只是嘴上“别玩了!”,没收了手机之后就没有下文。他们没有告诉孩子,不玩游戏,要去干什么,当然也不会陪着孩子干什么。
心理学家发现,在现实里越是不被父母关注的孩子,越容易游戏成瘾。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爱,所以才会拼命地在虚拟世界里寻求关爱。
这时候的游戏,已经被孩子当成了父母对他们的爱的载体。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
孩子小时候,只要一哭妈妈就知道他是饿了,于是用乳房哺育他,这一刻,母爱借妈妈的乳房而传递,妈妈的乳房就成了过渡客体。
孩子再哭,妈妈知道他渴了,用奶瓶喂他水喝。这一刻,母爱借奶瓶而传递,奶瓶成了过渡客体。
如此这般的情形无数次发生,量变引起质变,有一天孩子突然领悟到,妈妈的爱并不等同于乳房、奶瓶或其他,爱是无形无质的。
有了这样的领悟,孩子就会放下对过渡客体的执着,或者说,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的执着。
孩子的心就被照亮了,懂得了灵魂的真实存在。
然而,母爱的累积效应不够,这一领悟并没有发生,甚至,母爱稀少,就会导致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著。
游戏就是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它跟有着照顾与陪伴功能的毛绒玩具一样,可以充当孩子假想的伙伴与聆听者。
健康成长的孩子会对毛绒玩具很有感情,但不容易痴迷,太痴迷的孩子,都可能是获得的爱太少。
领悟不到爱是无形无质的,是有灵魂的,那么灵魂之爱就沦落为需求满足的层面。满足需求,说白了就是一场交易。交易看不到灵魂的存在,也不知道自己和事物的尊贵,所以就出现了“裸贷”的孩子和拿器官换苹果手机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即便想要的东西到手了,但那满足感也就只是到手那一刻,很快,它就消散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长时间玩了游戏之后,依然会觉得空虚。
03
世界上的一切恐惧都来源于对陌生事物的未知,父母对孩子沉迷游戏的恐惧也一样。
看到曾经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孩子,自从玩了游戏后,就变成了完全不认识的另一个人,父母那种失去控制权的挫败感无以言表。指责孩子的错误又远比承认自己的失败容易,所以父母便视游戏为罪魁祸首,不让孩子接近。
而事实上,当孩子接触游戏之后,发现可以不必受父母控制,内在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子人格,反而更可能暴露出来。
如果父母能明白这一点,并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可能就不会那么担心。
我的朋友青年女作家鲁西西,曾经写过一个《我不是黄蓉我不懂武功》的故事,里面讲述了一个孩子打游戏成瘾,妈妈为了挽回孩子,自己也进入到游戏的世界,选择了一个角色,缠着儿子让他带着自己练级打怪,跟自己组队。最后妈妈在游戏里的角色背叛了儿子在游戏里的角色,让儿子武功尽废,心灰意冷,最终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对于已经有自主能力的青春期的孩子,想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其说教,不如去关心他们在追的偶像明星,不如去跟他们一起打打游戏。那些面对面无法表达的感情,隔着屏幕,披着马甲会更容易说出口。
那天逛街时也听到一个妈妈抱怨,跟上小学的孩子已经说不上话,因为儿子玩的游戏她完全不懂,倒是爸爸即便是出差也能跟孩子联线打游戏,两个人永远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
这就像跟男孩子聊奥特曼,跟女孩子聊小马宝莉一样,拉近亲子关系屡试不爽的法宝,就是跟孩子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因为了解,所以笃定。因为兴趣相同,才能亲密无间。
04
ALEX同学之前因为胳膊摔伤,给他玩过几次植物大战僵尸的小游戏,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我告诉他,玩游戏不是不可以,如果真的喜欢,将来还可以自己去设计和制作游戏。但在这之前就要把制作游戏需要的,画画、设计、音乐、计算机这些本领先学会。
游戏也可以偶尔玩,但会让他用做家务来换游戏卡,然后根据游戏卡限定玩的时间。而他为了玩游戏,真的也是蛮拼的。
平时玩不到游戏的时候,他从最开始的画画编故事、做人物纸牌,升级到让我帮他借植物大战僵尸系列的漫画书,买植物大战僵尸系列的贴纸、乐高玩具等。
总之绞尽脑汁,用尽毕生所学他都要发明创造出新方法,来缓解他对游戏的相思之苦。
在电子产品普及之前,父母是担心电脑和网络游戏会害了孩子,所以他们把孩子送去“豫章书院“这样的地方戒除网瘾。可是他们忘记了,在电脑和网络出现的更早之前,他们父母担心的是,电影电视会害了孩子。按照这种逻辑,那更早更早以前,会教坏孩子的可能就是图书报纸。
但其实,教坏孩子的从来不是电视、手机、平板电脑,而是父母的粗暴和漠视。
《头号玩家》里所展现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全民皆游戏的时代,当每个人都戴着虚拟现实的VR眼镜,投身另外一个世界争名逐利的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副浑然忘我的状态。
虽然这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这样的世界离我们真的已经不远了。
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已经没办法离开手机和电脑,又凭什么要求一个身高不到你一半,心智还发育不全的孩子,能够坐到对电子产品和各种游戏坐怀不乱呢?
既然堵不住,就得疏导,当一个孩子的内心被爱填满,他能留给游戏的空间也就不多了。
参考资料:武志红。 为何家会伤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图片来源:电影《头号玩家》、豆瓣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