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儿童将3岁玩伴扔入粪坑致其死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8-18

 这种狭隘、错位的思维模式又是从而来呢?

  显然,人遇到这样的突发性紧急事件都会感到恐惧,不过更多人会选择别的方式来处理,就算是留下被害人逃跑,也不会把人丢进粪坑或者捅上几刀。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思维,如许多网友所言,是先天残忍吗?

  从人格上来讲,这样的人具有极端自我、自控力弱、同情心差等特质,无法面对挫折

  琪琪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小敏也好,药家鑫也好,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想的都是自己怎么样才能够逃脱惩罚,而对被害人的情状缺乏应有的同情心。这样的想法无疑非常自私。小敏和琪琪是玩伴,后者是一个很可爱的三岁女孩,人会有本能的“于心不忍”。药家鑫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当然,除了自私、缺乏同情这样的特质而外,自控力差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自控力不是那么差的话,小敏也好,药家鑫也好,都不会那么快冲动行事,人想一想,应变又会不一样。而自控力往往被看作是预测犯罪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自私、冷漠、自控力弱等人格特质下,面对挫折的能力当然也差劲,就会根据一套非常错误的思维模式,做出很坏的应对来。

  这样的人格特质在许多成年人的案件中也会见到,例如去年在北京大兴摔死女童的韩磊,2010年,因司法考试没过而把与自己发生碰撞的男童勒死的北大毕业生连勇……

  而这样的人格特质虽然有可能有先天作用,更多还是后天养成

  在专题《女孩摔婴:真有天生罪犯吗》中分析了发生在重庆的一场惨剧,惨剧中,一名10岁的女童对着1岁的陌生男孩残忍施暴,引发人们关于“天生罪犯”的讨论,而在自贡案件中,13岁女孩对待3岁小童的行为很自然让人也想到这个问题。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的确纳入过一个“品行障碍”,叫作“冷酷无情特质”(callous unemotional trait,CU),是指对他人冷漠、缺乏罪责感、低共情的一种人格倾向。而这样的人格与前文分析的小敏们的症状很相像。不过,根据一些心理学者的案例与研究,有这样特质的人平时就会表现得非常狂躁,并且他们更多是做“预谋型犯罪”而不是“应激性犯罪”。一些研究者也认为,即使是有这样的先天性因素的人,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和干预,也能够矫治。

  事实上,从小敏等人的生活轨迹来看,更多还是后天的作用。在《药家鑫父亲难辞其咎》中已经详细地叙述了药家鑫父亲这种“权力型”人格在子女养成上起到的作用,而这样的养育让药家鑫非常怕父亲,从而“怕事”。对于小敏来说,报道中探究了她的成长环境,她是一名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平时和自己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显然,小敏的父母非常忽视对她的教育,并且少有的教育还可能存在不当的问题。在报道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细节,“小敏的父母已从重庆赶回自贡市富顺。他们在接受警方调查时表明了态度,他们不敢去面对琪琪的父母,但对于女儿犯的错,他们会尽力去想办法补偿,并会在适当时候向琪琪家人当面道歉。”同样的,大人也非常惧怕面对巨大的困境,不敢正视,而希望拖延、逃避。此外,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和孩子不经常接触,会出现因为愧疚而过分溺爱,又或者怕孩子学坏而迷信“棍棒教育”的情形,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小敏最害怕的是“父母赔钱”。

  矫治这样可怕的思维模式基础,得杜绝养成“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这是被忽视的“精神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小敏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所以很多人也都在反思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么归因大体上也没有问题。但是,通过药家鑫等人的案例也可以看出,其实这就是个不当教育的问题。而当今中国,有许多“精神上的留守儿童”,他们不一定在农村,或许生活在父母的身边,物质上得到满足,但是精神上却是被忙碌的、不会教育的大人严重忽视。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从90年代开始,日本未成年人犯罪率一度飙高。而日本的犯罪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基本上都不穷,相反,他们在物质上是富足的,但是心灵上却感觉自己是被忽视被遗弃的。所以一些孩子犯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心,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其实不在家里的小敏也好,还是虽在父母身边,但是只被强迫“练琴、练琴”的药家鑫也罢,都是“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需要干预的是整个家庭,不止是家里的孩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OP排行

  • 孕产
  • 喂养
  • 健康
  • 早教
  • 家长

最新文章

赞助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宝宝啦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18742号

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客服信箱:baobao.l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