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孩子爱插话,怎么办?

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9/26

孩子爱插话,怎么办?

  观妈有话说:

  这篇文章特别长,读完起码要10分钟。

  但是——非常值得细读!

  这是我目前看过的文章中,说得最明白、写得最全的“好好说话之儿童版”。

  心理学家、中国幸福力研究院专家,吴东辉老师,结合13年从业经验,分析了各种场景下的案例,进行原理剖析,提供实践方案的干货好文,请看——

  门铃响了,妈妈的同事来家做客。平时只要妈妈和别人聊天,女儿朵朵就会像小蝴蝶一样飘向她,喋喋不休地插话。这次也不例外:

  “妈妈,我要打电话。”

  “妈妈,帮我拿仙女面具。”

  “妈妈,我要喝水。”

  “妈妈·····”

  妈妈:宝贝,妈妈在和客人聊天,你自己玩一会儿。

  但不论她怎么劝,朵朵依旧吵个不停。妈妈的心情变得有些烦乱,无法和同事继续交流。同事没坐多久就道别走了,这让她尴尬极了。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有些家长特别苦恼——为什么孩子这么“话痨”,老是打断我?

  这时,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思考:

  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插话?

  大人们该如何理解孩子插话的动机?

  读懂动机后,又该怎样对症下药,解决孩子插话带来的苦恼呢?

  孩子为什么插话

  “妈妈,这件事情,我觉得可以这样来做······“当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打断谈话时,首先必须承认ta勇气可嘉:没有压抑情绪表达,而是勇敢说出了内心的想法。

  这时候,我们不但不应该责备孩子,反而应该反思——平时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想要表达时,我们是不是没有给足耐心,没有给ta表达的机会?

  如果孩子开始插话,思考这三个问题:

  1.此时此刻,孩子需要什么?

  2.孩子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吗?

  3.我们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插话背后的需求。

  在孩子的需求被激发后,欲望系统也会随之启动,接下来就差一步——行动!

  孩子插话的动机是什么

  1.“你们总是讲个不停,我要生气了!”

  小乔放学回家,推门进屋,妈妈在和邻居阿姨聊天。小乔在写作业时,发现有道题不会做,便开始叫妈妈,往常妈妈会立即过来帮她,可这次妈妈却无动于衷。

  “宝贝 ,妈妈和阿姨正在谈事情,等会儿过去帮你。”

  10分钟过去了,妈妈还是没有动,依然在和阿姨讲话。

  小乔很生气:“好烦人,你们总是讲个不停,我要生气了!我都等了这么久,到底什么时候来帮我啊!”

  这表明孩子渴望被尊重,想要得到关注和认可。

  当孩子说“你们总是······,我要·····”时,他们是有足够的理由来插话的。因为我们的行为已经无意间伤到了孩子,我们违背了对孩子的承诺。因此,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是过错方,我们需要向孩子真诚地道歉,以此来减少孩子的插话行为。

  2.“我来,我来……!”

  思怡小朋友特别爱回答问题,每次上课,她都非常积极,经常一边举着手一边抢着说“老师,我来说”,甚至还会打断别人的回答,抢着发表意见。

  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又是这样:一个小朋友还没说完,思怡就高高举起了手,大喊“老师,我来,我来······”,结果造成了课堂纪律混乱,大家都听不清那个小朋友说了什么。

  这类孩子看起来非常想展示自己,但事实上,他们只是想参与到大家的谈话中来,但又不知道怎么融入才好。他们能想到就是打断谈话,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来获取关注。

  他们就是想告诉大家:“我愿意和你们在一起,我爱你们,我喜欢这个话题。”

  3.“谁能帮帮我呀?”

  ”呀!我的小熊不见了。妈妈,你快来帮我找一下啊!“

  “没看见我正在谈事情吗?自己不会找吗?”

  这天,妈妈刚送走客人,也不知哪来的气,在饭桌上就教训起孩子来:“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不说话,还怕把你当哑巴?”

  孩子感到很委屈,其实就是想找妈妈帮忙,没想到妈妈生这么大的气。

  这种情况下,孩子插话是为了寻求帮助,但是父母往往误认为是孩子没家教,故意干扰,不让跟客人聊天,就会气不打一处来,教训孩子。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父母换种方式来回应:“妈妈现在很忙,宝贝先自己找一下,妈妈待会儿过去帮你一起找,好不好?”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不会失控。

  4.“你快来和我一起呀”

  当家长正在谈话时,孩子突然跑过来插话,情绪特别高涨:“爸爸,爸爸,我最喜欢的动画片开始直播了,你快来和我一起看呀······”

  家长会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看动画片也要人陪着啊,又不是小孩子了。

  事实上,孩子并不知道家长可能正在沟通很重要的事情,ta看到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本能地想:我真的很兴奋,我有很多创意和点子,我需要和你们分享我的发现。”

  5.“是不是……?”“为什么啊?”

  球球是个非常善于发现新事物的孩子,对植物尤其喜欢。当他看到妈妈刚买的含羞草时,忍不住伸手去摸,发现叶子居然合上了。

  ”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啊,这个草的叶子合上了,它是不是怪物啊!“球球有点害怕,可是这时候妈妈正在和爸爸谈话,便很不耐烦地回了一句:“别玩花了,一会儿把它弄死了。”

  由于孩子的认知有限,可能会有很奇怪、超出成人逻辑的设想;他们对新事物很好奇,同时又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困惑,他们往往会打断父母的谈话。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一概敷衍说“不知道”,一定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但若每次被问“为什么”时,都忙不迭地给出标准答案,也未必是好事,这等于是替孩子省掉了探究的过程,扼杀了孩子的思考、动手能力。

  孩子的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父母及时的鼓励和帮助,能让孩子长期拥有一颗好学而勇于探索的心。

  6.“妈妈,其实我怕……”

  小光说,他很小的时候,每当妈妈跟别人谈话时,他就会很烦,因为妈妈总是和别人说个没完没了,其他的事情都不干了;比如她本来答应帮小光买东西,结果因为她只顾着讲话给忘了。

  有一次在超市里,妈妈一直在和别人讲话,根本没有管小光。而当时周围有很多陌生人,小光特别害怕被坏人抓走,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特别不喜欢大人聊天对象的动作行为。例如,有个阿姨,每次见到孩子,都会捏他脸夸他可爱,但孩子特别不喜欢别人捏他的脸,再加上这个阿姨还不停地跟他妈妈讲话,小孩就特别讨厌这位阿姨,因此他想尽一切办法来搞破坏,好让她们不要再讲下去。

  总的来说,不要认为插话是孩子不懂规矩、不懂礼貌、没家教的表现。当孩子插话时,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如果了解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并合理满足他,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就自然而然不会再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插话不完全是件坏事。当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可以使用恰当的方法,将插话转变成为孩子表达自我的良好方式——

  五步走,让孩子好好说话

  1.把说话的时间交给孩子

  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教导他,如何更加清晰和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表述。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心倾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ta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1)如果ta说得太长,我们要帮他总结。

  2)当ta说不出来的时候,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来征求ta的意见和想法,来激发ta的表达。

  3)如果ta在表达的时候不断跑题,我们可以引导ta:“你想说的是什么意思?你想表达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想法?你今天有什么想要和我分享?”

  用提示性的语言来帮助他把思路固定在一个话题里,让他在一个明确的情境里完整集中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用足够的耐心和细微的观察去引导,有时候这样的提问和互动技巧也非常有意义:

  1)你想表达的是······?一、二、三、四,是这样的意思吗?

  2)我刚才说了什么,宝贝能否帮助妈妈整理一下思路?

  3)那种感受是难过还是伤心,它们有区别吗?

  4)你刚才说到爸爸很爱我,你平时是如何做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满足孩子渴望关注的需求。比如,前几次让孩子大谈特谈、充分表达,当孩子说话时,家长的目光要和孩子平视,放下自己的所有事情和想法,用心去聆听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

  这种沟通进行过几次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制定谈话约定,每次谈话应该在多少固定的时间内表达完。当孩子表述完毕,家长需要及时反馈,询问孩子所说的话是不是家长所理解的意思。如果不是,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在表达前理清头绪。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锻炼精准的表达能力。

  2.来玩“我也喜欢插话”吧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往往不会太强,我们可以利用“我也喜欢插话”,来设置一个特定的情景,让孩子成为观察者,以此纠正孩子自我约束的偏差:

  观察者的角度可以让孩子领悟到行为背后的结果是什么,体会到被人不断地打扰是什么样的感觉。

  比如,设想孩子和爸爸正在聊天,聊天的内容恰好是孩子特别喜欢看的动画片。这时候,请妈妈过来干扰父子间的谈话,在父子俩聊得开心的时候,妈妈不停地打断,这时候孩子就会变得非常生气,会觉得妈妈不可理喻。随着被打断的次数不断增多,孩子终于忍不住了,大叫一声:“妈妈,没看见我和爸爸在聊天吗?难道你不能等会儿再说,真是烦死了。”

  这时,父子间的聊天可以终止了,爸爸要及时引导孩子:“我们在谈话的时候,总是被妈妈打断,你觉得非常不舒服,对不对?”

  孩子点点头。爸爸接着说:“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当爸爸妈妈在讲话时,你总是插话,爸爸妈妈是什么感受了吧。”

  此时,孩子就会明白自己之前的行为会让父母有什么样的感受。接下来,我们也可以在其他事情上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让ta自己得出结论ta总是插话,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应该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

  如果家里的孩子特别顽皮,怎么也不听父母的话,我们可以玩“我也喜欢插话”的游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增加情绪反应,通过让孩子扮演更多的角色,激发孩子的多角度思考。

  3.专属于孩子的演讲时间

  如果孩子的表达欲望特别强烈,每次都有说不完的话,我们不能过度打压,而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表达能力、演讲能力、积极沟通和增进表达效果的能力等,都是孩子在未来生存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技能,需要从小锻炼。

  父母应该合理满足这种需求:比如在家庭中每周召开一次家庭会议,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在一旁仔细倾听,并及时做出反馈和点评:“你的意见很好,我们可以试试看“或者”这件事情你觉得怎样做会更好”,以此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交流。

  家长也可以邀请其他朋友一起参与,让几个小朋友轮流进行情景表演,我称之为家庭嬉笑俱乐部时间。让孩子们轮流成为表演者和观察者,去学习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在孩子与孩子的情境互动中,他们能学会划定行为界限和自我管理,能学会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4.一分钟模仿,让孩子了解插话

  通过简单的角色扮演,模仿一分钟的沟通环节,将这些角色的表达方式做对比,看看体验、观察和扮演后,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

  家长可以商量着给孩子取一个动物的名字,如孩子喜欢说话就叫“小蜜蜂”。

  当孩子要说话时,家长应该非常温柔耐心地对孩子说:“你听,小蜜蜂嗡嗡嗡又飞过来了。我们现在让小蜜蜂先说两分钟。”如果家长正忙于处理手头的事情,不能及时回应孩子,可以告诉孩子:“对不起,小蜜蜂,妈妈现在很忙,你先去采5分钟花蜜,5分钟以后再来跟妈妈说话,可以吗?”

  在孩子插话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模仿孩子的整个面部表情,询问孩子,如果是用这种方式回应,ta会是什么感受;然后换二种方式表达,与之前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再次询问孩子的感受。

  利用这种方法,让孩子看到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出现怎样不同的效果,只有让孩子了解自己行为本身所隐含的意义,ta才能学会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下次就不会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了。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让孩子能更好地做到该说时说,该停时停:

  首先,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围成一圈。将大家都会讲的歌谣或者古诗定为主题。

  一个人开头,念第一句,然后开始拍手,拍手开始时,由下一个人念接下来的一句,第一个人拍手停时,第二个人念诗停止。第三个人开始念,由第二个人开始拍手,以此类推。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记忆力和条理性。

  5.安装说话“开关”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让孩子懂得“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保持安静”。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前跟孩子达成共识:“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突然打断别人讲话,是不礼貌的行为。”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约定性动作,也就是说话的“开关”。

  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就可以用这个动作来打扰谈话。同样,父母也可以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孩子的行为已经打扰到自己,也可以设计一个限制时间的动作,表示我多长时间会结束与客人的谈话。

  这样的设计明确传递了信息,告诉孩子:

  你的需要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双方达成约定,等老师或家长一会儿,你就可以开始自由地讲话。这样的设计可以是属于亲子间的小秘密。这样做是对孩子的尊重,也会让孩子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通过手势表示的善意提醒,可以避免制止孩子说话的粗暴行为。

  如果你有更多引导孩子不要插话,好好说话的方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交流。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