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宝宝做错了什么事的时候,在一旁看着的父母忍不住地立刻给予纠正,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宝宝尽快认识到该怎么做。但是父母亲的这种忙着给孩子纠错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却有不利的地方。
一片好心换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2岁的欣欣正在搭积木,每次搭到3块,他的“大高楼”就会失去重心,轰然倒塌。欣欣搭积木的方式很显然有些不得法,他总是不按积木的大小排列,随便抓起一块就往上摞,大块的积木往小块积木上面一搁,他的“大高楼”就倒塌了。
欣欣有些不耐烦了,带着哭腔嚷开了:“妈咪搭!妈咪搭!”欣欣妈在一旁看得正着急,看看欣欣不耐烦了,赶紧出手:“你看,你不能那样搭,要这样搭,这样很快就可以搭好了。”欣欣妈一边说,一边麻利地帮他搭起了一座“大高楼”。然而,欣欣妈那句“哦,大高楼搭好了”刚一出口,欣欣就烦燥地一把将“大高楼”扫倒,大声哭叫起来:“不搭了!不搭了!”欣欣的哭闹把欣欣妈搞得莫名其妙:我好心按照他的要求帮他把“大高楼”搭好了,小子怎么就这么不领情呢?
不合适的纠错会起反作用
像欣欣这样的行为其实并不难理解。宝贝在做任何对他来说有难度的事情的时候,他可能都会出现方式性的错误,也可能向妈咪寻求帮助,妈咪也确实可以适当地指出他的错误,或者提供一些帮助,但是在给他纠错或提供帮助时一定要注意方式,如果方式有问题,就很容易导致这种善意的行为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会带给宝贝挫败感欣欣妈不仅否定了欣欣的做法,而且三下五除二就把欣欣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搭建好的“大高楼”搭好了,妈咪的纠错让欣欣很不舒服,妈咪的麻利又与欣欣的“笨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欣欣自身的无助感与无能为力的感觉更加明显,于是他就只有借助把“大高楼”扫倒,并且逃避再做这件事情来摆脱这种令人不舒服的感觉。
2、可能剥夺宝贝自我探索的权利也许有的父母不会像欣欣妈一样一手包办地帮欣欣把“大高楼”给搭起来,而是指导他采取正确的方式,把大积木放下面,小积木放上面,帮助他自己把“大高楼”给搭起来。这样处理可能不至于带给他挫败感,但是却让宝贝失去了一次自己尝试的机会,变相地剥夺了他自我探索的权利。
3、可能让宝贝变得逆反或者退缩没有人喜欢被人否定,宝贝也是一样。尤其2岁左右处在逆反期的宝贝。不合适的纠错方式会给宝贝一种有人跟他对着干的感觉,这会激化起他的逆反心理,让他朝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经常被纠错的宝贝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拒绝尝试,变得退缩,不敢探索,试图通过逃避来避免失败。
4、可能让宝贝怀疑或淡化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在给宝贝纠错的时候常常会忽略他的感受,把目光集中在他的错误上。这就可能导致宝贝怀疑或淡化自己的感受。比如宝贝的玩具被抢了,他很生气,于是伸手去打了抢他玩具的小伙伴。如果家长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打人这件事情上,就很容易忽略宝贝那种生气的感受。如果宝贝总是遭遇这样的经历,他自己也会逐渐淡化这种感觉,并且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地释放这些感觉,那么他就可能从旁路发泄这些情绪,导致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5、可能导致宝贝出现人格缺陷粗暴的纠错方式会导致亲子之间出现裂痕,让宝贝产生厌恶、愤怒、憎恨等情绪。父母那些否定性的标签贴在宝贝身上,会让他认同父母的看法,继而自我否定,怀疑自身的价值,并在父母这种行为的影响下学会谴责自己和别人,同时也轻视别人的价值,变得多疑、富于攻击性、喜欢苛责别人,甚至导致人格缺陷。
宝贝在犯错中发展的特别方式
宝贝认知的发展经常呈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接受某个正确的信息,以直觉的方式认可这个信息——在某些时候不太确定这个信息,于是出现错误——在实践中再度以直觉的方式确认这个信息——反复几次以后,真正确认这个信息。
比如,在教宝贝识字时,他看起来认识某个字了,但是当你翻到下一页的时候,他似乎突然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盲区,于是,他把这个字认错了,再翻到下一页的时候,他可能突然又认识这个字了,就这样,他在不太确定的过程中逐渐很坚定地确认了这个字,并且最终将他牢记在心。玩其他游戏的时候也是,宝贝会不断地尝试,一会儿做对了,一会儿又错了,经过多次的尝试之后,他终于可以完完全全把握正确的做法了。就这样,宝贝不断地成长起来。
别忙着给孩子纠错,让孩子自己成长吧。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