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8月上映的电影《洋妞到我家》中,有这么一个场景:陈建斌饰演的爸爸对家里聘请的外教说(大意):我们中国传统讲究礼让,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外教却反驳说:为什么要让,我们西方人就是讲究把最大最好的留给自己。然后外教挑走了桌上最大的梨,起身时又把剩下的一个也拿走了。
现实中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和孩子抢梨的外教,即便有,恐怕也绝不代表西方有这样“不礼让”的风俗(小布什总统曾经专门在清华大学演讲过这个主题)。反倒中国虽然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但现实中“不吃亏”也是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禅。据天津市某幼儿园老师们的调查,九成以上的儿童家长在新生入园前或平时曾多次教育子女“不要吃亏”。
教育孩子“不吃亏”,这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传统。古代蒙学读物《增广贤文》有云“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是民间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并行于社会,但实际上前者的生命力要旺盛得多。
这类“生存智慧”甚至不需要借助任何典籍而流传。比如比“不吃亏”更进一步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虽然未见于任何典籍(大概因为这种价值观太恶劣,不好意思记录),但就是能从民间口口相传由古至今。
而这些教唆孩子诬陷好人的家长,显然就是这类“生存智慧”的信徒。
他们防备“无事献殷勤者”
在中国的传统“生存智慧”中,比教人自私更多的一类是教人防人。单看《增广贤文》,就有“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人情似纸张张薄”……等。
在这种“生存智慧”中“浸泡”出来的人,不但自己要自私自利,而且不相信世上有无私的人,甚至把无私的人——“无事献殷勤者”,视作坏人——“非奸即盗”。顺着这样的逻辑,才能理解那位孩子被熊咬伤的父亲为什么第一反应是打好心人——(思维)习惯成(行为)自然嘛。
改革前历次运动将这些“生存智慧”发扬光大
“孔学名高实秕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