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理论的小秘密
怀孕第6个月起,妈咪就要尽量跟胎儿隔肚皮说话最好儿童心智科临床心理师指出,因为宝宝的听觉系统,约于母亲怀孕20周起即发展成熟。虽然,胎儿不能完全听懂大人说话的内容,但却可能感受母亲的心情,包括:柔和、安祥、愉快,或宁静等感受,因此孕期妇女的情绪,间接都能具有安胎的良性作用。
一、日本的“系统化胎教”课:
临床心理师表示,日本曾有妇产科池川明医师发表过胎内记忆的看法,日本长久以来也一直都有所谓系统化胎教课程,内容包括有:情绪管理、右脑开发、胎儿对话、音乐薰习。
其中“胎儿对话”,被视为对于稳定孕妈咪情绪与宝宝成长等具有良好作用,因此被胎教理论者较广为拿来应用。
心理师表示,事实上,语言的细节,对胎儿来说,并非能够理解。毕竟,一段语言包含:音素、音色、语调等部份,胎儿仅仅能对音色、语调等存有感受,至于“音素”,则因较为细致,并具有后天学习才能懂得的意义成份,因此就胎儿而言,并无法听得懂妈咪到底在对自己说些什么。
二、美国的“子宫对话”论:
除日本以外,美国史生狄克夫妇则提出认为,对妈咪肚子里的胎儿说话,有助于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爱及关怀。尤其人类胎儿的听觉器官最早于胎内6个月大即形成,因此有部份生理学家相信,对腹内胎儿说话、打招呼,能有助于胎儿在母亲肚子里能够健康成长。
胎教功能的正确认知
心理师表示,曾有一项荷兰的相关实验指出,透过低频振动的轻微刺激方式,贴近怀孕母亲肚子表面以测试胎儿的反应,发现胎儿具有记忆能力。
这个研究的实验方法为,提供胎儿每隔30秒一次的固定振动,观察胎儿从“有反应”到“习惯而无反应”的过程,此过程被认为是胎儿具有记忆的指标,心理学上称之为习惯化(habituation)。(注:习惯而无反应,表示对于刚才的刺激已经失去新鲜感,而记忆的存在,就是对新、旧刺激具有分辨力。)
最后实验结论指出,在接受研究的100名孕妇中发现,30周大的胎儿具有短暂记忆的反应,而34周大的胎儿,其短暂记忆的反应甚至可能保存4周之久。因此,该项研究宣称,胎儿具有记忆与学习的能力。
不过心理师提醒,宝宝即使具有“短暂记忆”,却不代表具有“学习能力”喔!因为学习包含对于讯息意义的理解,但能够区分新、旧讯息,并不代表知道这些讯息的意义,因此对胎儿拼命灌输或认为他可以学会某些语言,期待日后孩子出生能对该语言有强烈的学习能力,算是夸大了胎教的功能,甚至也容易造成孕妇某种程度的紧张与压力。
心理师认为,胎教的正面意义,应是对于孕妇及胎儿能有稳定情绪的良好影响,而不是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错误胎教理论来划上等号。故正确看待胎教应有两项重要观念,一是与胎儿温柔对话,二则是孕妇情绪放松训练。
因胎教强调情绪放松,提醒母亲学习调适孕期的紧张情绪,进而达到放松心情、情绪管理的技巧,待日后宝宝出生、生活一团乱时,母亲已具备较佳的情绪EQ;再者透过母胎亲密对谈来交流情感,鼓励母亲主动观察胎儿的反应,对日后照顾宝宝能具有更敏锐的观察能力。
选择理想的胎教方式
心理师说,有部份研究指出,妇女怀孕5个月起,胎儿即有听觉作用、6个月有触觉、7个月有视觉、8个月则有味觉及嗅觉等功能陆续展现。
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胎儿对孕妈咪给予的语言内容,其实是无法精致区辨、理解的(例如:分不出到底是“pig”还是“big”),顶多只能在出生之后,对于某些语句、声调、语言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受”,进而可能有偏好反应,但并非绝对。
心理师建议,孕妈咪如果真的很希望给孩子胎教,不妨以提供温柔的子宫成长环境为主,像是尝试用轻柔音乐、唱摇篮曲、抚触孕肚说说话,如果真的想“教”,那就多听或多说,例如希望让孩子对音乐、对外语有偏好与熟悉感,就多看外语电影、多听这类音乐、多跟孩子聊天…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当妈妈,预先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需要喔!
小儿神经科主治医师表示,胎教到底有多神奇的功能乃是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要能令怀孕的妈咪心情愉快,而不要造成孕妇内心无形的身心压力,所以胎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宝宝能在妈咪妊娠期间,创造出较佳的子宫环境来孕育胎儿,使孕期心情愉悦,宝宝更健康。
准爸爸也能参与妈咪经常练习的「胎儿对话」吗?小儿神经科主治医师表示,准爸比只要待在妈咪身旁,像是:陪着妈咪产检、陪着妈咪一起走路、散步、用餐等,都是与腹中宝宝很棒的交流机会,不妨轻柔的告诉宝宝,爸比也陪在妈咪身边一起期待他的到来,更可以分享自己的心里话,以温柔的语气传递给宝宝听,这样也就非常非常的棒啰!
胎教好孕小叮咛
心理师表示,胎儿约于怀孕20周左右就已有初步的听力发展,由于听觉是人类最早出现,也是最晚消失的功能,更是胎儿与外界讯息交换的重要触觉管道。
因此,不妨在孕期学习心情放轻松,多将注意力放在宝宝和自己身上,而非目标性去学习某种技能知识语言,陪着胎儿多说、多听、多沟通,这样也就能彻底发挥胎教强调的最佳作用啰!
以上是小编关于“如何选择理想的胎教方式?”的介绍,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