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5-9-12
惊醒后,李燕冲向次卧的婴儿车,两扇窗框已经震飞,她一把抱住大哭的儿子。发现涛涛额头有血,她几乎瘫软。孩子姥姥受伤成了血人,“快送孩子去医院”。
路上堵满逃亡、就医车辆。附近的泰达和塘沽医院,先后因无法收治而劝告转院。夫妻俩开车直奔市里的环湖医院,检查发现两处颅骨骨折,大夫说“因为年龄太小,伤很重,病情可能会有变化”。两小时后,涛涛被安排住院,他似乎熟睡,偶尔挠下身体。
13日凌晨5点,情况恶化。7点15分,涛涛经抢救无效去世。当时,卢海正在几十公里外的滨海照看住院的岳母。李燕独自面对儿子的遗体。
她挤出奶水,试图用引到宝宝嘴里,但儿子已没有力气。去医院的路上,涛涛还曾用手扒拉着找奶喝,那是他最后一次含住母亲的乳头。他弱小的生命,和爆炸抗争了近8小时。
为让宝宝登上死亡名单
孩子在自己怀中死去,对一位母亲最大悲痛莫过于此。但随后近一周,李燕经受着另一种煎熬:证明儿子已死。
13日凌晨,这个仅207天生命、天津港爆炸中最小的遇难者,被忽视了。
因当晚仓促离去,一家人并没有携带涛涛的户籍证明。涛涛逝世时,因这个理由,医院也并未给他开出死亡证明。
因为母亲重伤,当时仍未脱险,悲痛中的李燕和丈夫,一直在医院陪护照顾。过了两天,夫妻才敢把涛涛的死讯告知母亲。当电视开始滚动播放爆炸遇难者身份,而一个不幸逝世的孩子被认定为最小遇难者时,夫妻俩发现,儿子涛涛并未出现在死亡名单中。
尽管不愿接受儿子去世的事实,但她觉得,涛涛应被记住,这是对他弱小生命“最基本的尊重”。但他们发现,证明儿子的死亡,并非易事。
期初的几天,夫妻俩先是去小区物业、街道办事处登记孩子的情况,但依然没能在不断更新的遇难者信息中,发现儿子的名字。
据李燕回忆,后来虽然找过多部门反映,却四处碰壁。两人去过位于泰达二小的开发区指挥中心咨询,得到的回答是,此事“不归他们管”。在找寻总指挥部的地址时,李燕被送到另一个救助点,询问无果后她选择报警,想“反映情况”,但到来的警察也没办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