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8/2/1
比嫁给“妈宝男”更可怕的是你亲手培养了一个“妈宝男”
还记得火遍朋友圈的文章《我月入五万,为什么还找不到女朋友?》吗?文章很形象的描绘出了直男癌的用户画像。
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迷之自信。
与直男癌同样被吐槽的还有妈宝男:一把岁数还是妈妈的好宝宝,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缺乏主见,没有自信,人生线路基本由妈妈设计,就像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妈宝男的话,最贴切莫过于未断奶的巨婴。
妈宝男的童年有迹可循?
——————————
之所以会有妈宝男的存在,一定跟妈妈的养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妈宝男三句不离“我妈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思考方式,其实就是妈妈的副本。来看个故事。
前几日,闺蜜去相亲。
相亲男问闺蜜:“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闺蜜回答:“销售。”
相亲男面露不悦,说:“结婚后能换工作吗?我妈说,干销售的都能喝,还不顾家。”临走前,相亲男说:“下次见面看场电影吧。”
闺蜜客气的回答:“不用了吧,咱俩都一把年纪,别在不合适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了。”
谁知,相亲男叫住她,说:“别啊,你这样我回家没法交代。”
闺蜜深呼吸,说:“相亲失败,我可没办法替你负责。”
“我妈说,不管成不成,多接触几次再说。”相亲男焦急地说。
“回家告诉你妈,我是做销售的,配不上给她当媳妇。”说完,闺蜜转身离开。
说到底,妈宝男不可怕,可怕的是养出妈宝男的妈妈。⬇️
妈宝男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
——————————
当然,一个妈宝男的养成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很多妈宝男思维都是和他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家庭观念有很大关系的,父母给孩子植入什么样的思想,孩子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
母爱的缺失
心理学家武志红对妈宝男形成的原因是有过这样的分析:
1 在婴幼儿时严重缺失母爱,而对母爱的渴求是所有人的头号渴求,所以妈宝男会一直执着于母爱上;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三岁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的生命是由母亲分裂而来,是妈妈的另一个生命载体。所以在孩子的早期,只有“我”和“妈妈”的概念,而没有“他”。这一阶段,甚至连父亲都会成为“外来者”。当爸爸把手搭在妈妈的肩膀上时,孩子可能会反对,并说:“妈妈是我的。”
这段时间内,母亲应该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交谈、游戏、爱抚……不是应付的拿着手机,想着工作,而是全身心的你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你。我想欧美国家,在孩子三岁前给予全职妈妈补贴,就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吧。
2大一些后发现,可以通过对妈妈言听计从而得到妈妈的关注,于是形成对妈妈的极度服从,但这样做的同时,他们势必压抑了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
通常,他们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之严重,会到了把他们自己都吓到的地步。这让他们害怕和愧疚,为了防御这份害怕与愧疚,他们更加不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然而,对于妻子,他们却很可能不再压抑,于是,他们对妻子容易有莫名的怒火,并且与妻子保持很隔离很疏远的关系,稍强势一点的妈宝男,还可能对妻子非常鄙视。
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对妻子或其他女性有多鄙视多疏远或多愤怒,他们对自己妈妈就有多鄙视多疏远多愤怒。
这个解释让我们得出一个线索就是,是妈妈这个角色的缺失导致了孩子心理上爱的缺失,所以才会千方百计的去寻求母爱,变成了一个服从妈妈的妈宝男。
过分溺爱
就像《千与千寻》里那个被汤婆婆宠着的坊宝宝一样,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经常用哭来威胁别人。
一个无所不能的妈妈=无所不在的控制!溺爱不仅是指大量地买东西、送礼物,还包括过多的帮助。我们对孩子的帮助往往出于不同的原因和动机。例如,一个3岁的小姑娘想吃果酱面包,于是她拿来面包、果酱和餐刀,准备为面包抹上果酱。但是,妈妈会因为担心误了上幼儿园的时间,一把拿过餐刀帮她抹上果酱。慢慢的妈妈也会产生“别人离了我就不能自理”的心态。
但是孩子需要学习,以便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小困难和小麻烦。而当他什么也不用做,并且适应了这样的状况时,他在生活中会变地无助和无能,并且对妈妈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以爱为名的控制欲
中国父母最喜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啊!妈宝男的父母更甚。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停地被这句话催眠,所以不管他们接不接受父母的安排,也会条件反射地认为,父母是为自己好的。
妈妈容不得一点对抗和自我存在,在孩子所得到的“关爱”中,看不到自己,全是妈妈的想法。以爱之名控制着孩子的一切生活,把孩子变成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复制体,孩子在人格上非常依赖和相信妈妈,没有自己的想法,凡事都要问妈妈,都要遵循妈妈的意愿。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个母亲在儿子成家以后还要和儿子睡在一起的新闻,真是不可思议!
对界线的忽视产生畸形的爱
一个焦虑的妈妈,一个缺席的爸爸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这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家庭模式。妻子经常在亲密关系中感觉自己不被丈夫重视,情感缺失,或者家庭中父亲长年缺席,比如离异分居、忙于工作等,妈妈会将生活的重心转向孩子,于是妻子将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超越了正常的母子相处界限。这样,儿子在家庭关系中不再是单纯的小孩子,而被母亲推上男人的位置。这种“错位”,一方面让儿子感觉自豪“看我多重要,妈妈爱我胜过父亲”;另一方面儿子不能安心做小孩,承担母亲对父亲的感情需要,内心不堪重负,有一种“被吞没”的感觉。
所以,一方面是情感极度孤独的妈妈对儿子的占有欲,一方面是恐惧被抛弃的男孩对妈妈的依恋,二者合力,这种关系不容易破解,除非妈宝男自己渴望自我认识,心理成长。
如何避免养育妈宝男?
——————————
一个妈妈如何理解自己对孩子的爱,如何去表达对孩子的爱,如何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让孩子走向独立,对于每一个妈妈来说,都是门重要的功课。
母亲请优雅的“退居二线”
陪伴是为了更好的分离。三岁以后,当孩子看世界已经不再陌生,有勇气独立成长时,母亲则要学会“退居二线”。纵观,如今妈宝男的妈妈们,无一不是在扮演着孩子三岁之前的角色: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像孩子终有一天会断奶,当想到孩子再也不会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吃奶奶”的时候,有多少妈妈会潸然泪下。可是,断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爱。《爸爸,去哪儿》有一期,黄磊和多多一前一后,在河中游泳,一个木桶撞向多多,黄磊加快速度,及时将木桶推开。我想这就是对放手爱的最好诠释。宝贝,你放心前行,我在你身后。
母与子的关系是,我爱你,但不会左右你。你是你,是由我带到世界上的不属于我的生命体。你不必依附于我,不必按照我心中的“完美”塑造自我。只做自己,笃定前行!
父亲的重要作用
在母亲得体退出孩子生活的过程中,父亲的作用至关重要。很多年轻的母亲将自己称作是“隐形单亲妈妈”。孩子的父亲下班回到家后,电脑桌前坐下,沉迷在游戏当中。孩子哭闹时,甚至会说,等我打完这局游戏。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父亲作用的缺失,让母亲失去所谓的安全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在孩子的身上。其实这种投入的背后是种依托,将自身的幸福依托于孩子的身上。然而这种依托,并不能真正带给孩子快乐,更多的是不满和压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宝男成年后,无法很好的进行家庭生活。他们潜意识中痛恨自己的母亲,但是又没有办法反抗,只能把隐藏的愤怒发泄到妻子的身上。
已为人父的男人们,进入家庭,就意味着责任。在家庭生活中,爱妻子、爱孩子,这并不是负累,而是甜蜜。纵然如今生活压力大,男人或许需要承担很多,但是,生活是公平的,给予男人的,也会给予女人。所以,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不是女人理所应当去独自承担的。
男人的关怀和爱护,是可以让女人与孩子剥离开。因为她知道,孩子终将远走,而爱她的男人始终都在。
避免培养“妈宝男”,你觉得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