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过分的教育竞争,把孩子所应拥有的这种空间和时间全挤没了。望子成龙的家长,更是火上浇油。如果孩子正好进入成长曲线 的低谷,有那么一年成绩低垂,家长就惶惶不可终日,好象孩子要自暴自弃,接下来一系列强制、惩罚的措施出笼,还责怪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苦心。殊不知,这一切也许正好是在孩子感情最为脆弱的时候的重击,会造成深刻的心理创伤。而且,这样自始至终的“全场紧逼”,使这种创伤没有机会自我愈合。
当然,还有更为日常的问题。我小时候就常被家长说干事没常性,“三分钟热气儿”。“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的教训,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我至今仍然承认自己确实有没常性的毛病。但是,想想自己博士读了九年、体育锻炼坚持了三十多年、五十三岁一周跑上百公里等等,我没常性的毛病似乎也不是那么吓人吧。其实,心理学的常识是:孩子的注意力时段就是短。“常立志”比“不立志”要好得多。当孩子下定决心去奋斗、过几天马上有点坚持不下来时,家长不要大惊小怪。12岁的身体不适合跑马拉松,犯不上用“人生就是马拉松”的话来训斥。如果孩子“常立志”,家长就“常鼓励”,而非“常挖苦”。即使孩子立志一百次都无法兑现诺言,也许101次时就变成“立志长”了。
那些高压型的家长,往往自己从一生的奋斗中发展出一个非常强大的“自我认同”。在他们的记忆里,自己从来是自律的、刻苦的。青春期时的松懈时期、成长曲线低谷中的自我调整时期,往往在他们的记忆中淡出。于是,他们把这种经过“净化”或“过滤”的自我,投射在自己的孩子的身上,过分地要求,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调整的空间,形成了两代人之间旷日持久、两败俱伤的拉锯战。
来源:薛涌微博的博客
以上是小编关于“为何两代人之间会产生大代沟?”的介绍,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