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黑手屡屡伸向孩子?宝宝啦网小编为您解答。
从重庆小学生摔打男童到北京男子摔女童,极端案例背后隐藏着社会个体的负面因子,一次次地挑战道德、人性和法律的底线。人之初,性本善,法治社会中要维护健康社会秩序,还需回归到人的良知和道德上来。而良知来源于我们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道德则来源于自我的约束力。
在世界各国,妇女和儿童都是被保护的对象。然而近些年发生的众多恶性事件中,不管是家庭矛盾,还是社会矛盾的爆发,受伤害的往往是儿童和妇女等弱势群体,因为孩子更好下手。
复旦大学心理系副主任吴国宏认为,从近两年发生的数起因家庭纠纷伤害孩子的事件看,加害方的仇恨极少针对孩子,而是将其视作“炸弹”,通过伤害对方最珍视、寄予最多希望的人,来达到泄愤或报复的目的。成人世界有纷争,却要让脆弱的孩子来承担,将孩子视作发泄工具、出气筒和牺牲品,说明成年人的软弱和变态。发生如此家庭悲剧既有凶手性格、心理的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社会问题的积累和作用,人们自我修复、自我调适的能力没有跟上时代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认为,挑战社会底线的恶性事件频发,反映了一些人的焦虑心态,可能会造成激情犯罪、个人极端行为等。
如何化解可怕的社会戾气?
全社会应共同探索可行途径,为一些社会负面情绪增加“出口”。在专家看来,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的戾气,根源则在于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转型中的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和挑战,应该针对这些挑战,超前设计针对此类事件的解决方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武伯欣说。
一方面,对侵害弱者或弱势群体利益的行为必须严格禁止和惩处。“如果一味迁就和软弱,会让潜在的不法分子认为可以为所欲为,客观上纵容和诱发暴力行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说。
另一方面,应着重对社会情绪的疏导,标本兼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认为,全社会应达成共识,对暴力行为持否定态度,同时通过媒体、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等,对潜在的情绪不稳定者和一些“高危”家庭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及干预。
专家指出,从根本上讲,化解戾气还是应该深入推进改革。“要全面践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周孝正将之总结为“依法治国,和谐社会,幸福人生,保护儿童”。
儿童的权利需要被维护
儿童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成长的脊梁和主力军,他们时常被誉为祖国的花朵,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理应享有儿童应有的一切权利。但实际上儿童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上都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儿童被遗弃、被家暴、被残害、被拐卖、被参与、被游戏、被娱乐等现象从未间断,而且十分常见。这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可悲的,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理应享有更多的权利,受到更多的保护。
2011-2013连续三年,网易发起了“年度儿童权利事件”评选这一公益项目,呼吁社会更加关注儿童的权力,给儿童更多的关怀,维护儿童的权益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以上是小编关于“为何黑手屡屡伸向孩子”的介绍,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