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唐姝,在万州区一家文化单位从事行政工作。6岁的儿子然然今年9月就要上小学,平时她很注重对然然的培养。“孔融让梨”的故事,唐姝教过然然很多遍,但她对此有些新的理解:“谦让是传统美德,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很重要。但如果孩子特别喜欢一个东西,我们做家长的也不能强求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在教育孩子时遇到“两难”的问题,唐姝会选择先“委屈”儿子,然后用另外的方式进行补偿。唐姝说,这样能让孩子懂得谦让,又不会让孩子觉得委屈。
网友声音
@麻袋倪:把大人的思想强加小孩子身上,小孩没有了特有的纯真。
@二花花呀花花:不管你把中华礼仪的谦让想成什么样,但小孩子真没什么复杂心思。
专家观点:不要用势利解读故事
“要考虑文化的适应性和儿童的发展性,所以不能把成人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儿童心理与教育博士魏勇刚表示,漫画对“孔融让梨”的新解有些牵强。
魏永刚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必要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成人世界慢慢进行探索。但家长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弄明白应该传递给孩子一些什么样的价值与信念。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解读。与孩子共同讨论一些分歧点,不要强行灌输或强行服从。魏永刚建议,家长不应根据社会的势利与浮躁,作出所谓的实用性解读。
社会交往 谦让是否“过时”?
漫画里的场景,其实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也会上演。今年34岁、家住南岸区弹子石的余先生说,他和朋友创办了一家小型广告公司,为了揽生意,经常都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每天的时间都是被各种饭局排满了。”余先生表示,和一些“半熟”甚至陌生的朋友吃完饭,都是他买单,“其实我心里想的是AA制,但是抢着付账,会让人觉得我很‘耿直’,以后说不定能给我介绍点生意。”
网友声音
@软塌塌的脑子w:觉得部分挺像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真的想帮你,只是为了下次找你帮忙没有负罪感。
@三人非禾:感觉这是偷换概念。一起在社会生活,谦让不仅是美德,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规则。遵守社会公约,每个人都会是受益者。
专家观点:“人情”是社会互动的润滑剂
澳门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刘晨告诉记者,漫画展现出部分人际交往的道理,但是不能过度理性化、工具化、货币化地去理解,也不应该只用博弈论的语境去看待。
刘晨还表示,“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时,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自己不要欠太多的‘人情债’,另一方面也要给对方留下还人情的空间”。
@重庆商报
以上是小编关于:“孔融让梨被解读成心机伤了谁?” 的介绍,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