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5-11-2
而从情人节、万圣节,到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洋节”在国内总能受到年轻人的关注。而在某种程度上,一些性质相同的“国产”节日却似乎没能享受同等待遇。胡野秋分析称,首先,这可算作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不畅,异域文化就会轻易地俘虏人们。再有,文化本身就是在互相渗透和融合中发展的。但由于缺乏文化引导的市场经济,使得商家以获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过度营销洋节,导致消费时代的年轻人被动卷入”。并不能简单地认定“热衷于过万圣节”便是崇洋媚外的表现: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文化多元是必然的,再加上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内容、形式均失传多年,年轻人选择热闹喜庆的万圣节无可厚非。
一般来说,这个在西方称为“鬼节”的节日,因其新奇、刺激的气氛,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成年人参与万圣节聚会,化装一下找点开心倒也无可厚非。但眼下,“万圣节”风俗正在走进低龄的孩子,却有些不合时宜。虽然这些活动大部分以游戏的方式出现,但其中仍旧不乏骷髅、魔鬼、巫师、鬼灯等元素。这些东西很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也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这种恐怖的形象可能长期留存在孩子的大脑中,随着年龄增长将不时隐现,对他们日后性格的形成会产生影响。
所以说,对家长们应当引起注意,不能因为热闹便让孩子去参与此类的活动。而教育机构主动组织这样的活动则更不应该,因为向未成年人传递恐怖迷信等信息,本身就有悖于教育伦理。让孩子从小了解接触西方文化是好事,但要在方式上有所甄选和鉴别。当他们长大一些,向他们系统地讲述万圣节的文化,应该是更好的办法,而非照搬照抄,更不能为了赚取利润,不顾孩子们的身心发育,甚至故意炮制热点,去炒作这个本来跟中国人没有关系的“洋节”。
另外就是需要建议的是对于国外的节日,我们可以吸收借鉴,选择适合孩子们特点的部分,去掉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部分。在谈及孩子们过万圣节的问题时,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节比较恐怖,不应该让孩子参与。其实这种外来文化的继承和吸收都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万圣节是西方著名节日,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学校完全对孩子屏蔽,也是不科学的。万圣节的过节形式比较贴近孩子的特点,热闹、搞怪,可以变成自己梦想中的样子,可以名正言顺和大人讨糖吃,并且单纯延伸成英语、音乐、美术、表演等综合形式让孩子体验,同时用科学的态度让孩子了解节日中一些虚构的、假的、不存在的东西,引导他们用科学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话说回来,就目前中国人过万圣节仅限于对形式的模仿,看重的是其社交功能,比如主题舞会、狂欢晚会等,真正像西方那样过万圣节的“狂欢”状态并不多见。而对于这“过洋节”的现象不必过分忧虑,只要能在理性观察的基础上,对发现的问题加以引导即可。中国也有类似万圣节的节日,如中元节、寒衣节等,都是起源于祭祀祖先亡灵,却很难让年轻人感兴趣,原因就在于节日缺少娱乐元素。他进一步解释称,中国的文化体系与西方不同,崇尚庄重,敬畏亡灵与鬼魂,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进去。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考虑适当加强娱乐性。
来源:东江娃的博客
以上是小编关于:“万圣节让孩子盲目模仿的危害有哪些”的介绍,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