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孩突然变得有自虐倾向生气打自己原因是什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6-24

  目前,在对孩子的教养领域,母亲的人格对孩子的影响是已被证明了的事实。而在人格层面,母亲的情绪表现是最外显的,从胎儿时期开始,就能被孩子敏感捕捉到的。所以,母亲情绪的影响可以说是对孩子最早期、最持久、最直接的一种影响。从娘胎里就带来的那种与妈妈之间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会对母亲一切细致的情绪产生“感同身受”和自我卷入。其实,这就决定了,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母亲的作用远大于父亲。想想孩子是如何从母亲的身体和怀抱中一步一步“艰难”地分离出来的,你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母亲健康的人格,或者说健康的情绪与表达、处理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

  小坤的妈妈后来承认,自己在生完孩子后,因为太累,而丈夫在早期对孩子的照顾不多,自己的情绪曾经一度抑郁,虽然后来走出来了,但是每年每月的某一段时间,自己还是会莫名其妙的抑郁,或者是愤怒。她形容,丈夫是一块很厚的“海绵”,无论自己有何种情绪反应,他都会默默地“吸收”,但是从不会反馈或者回应,这种态度更让她痛不欲生。于是,儿子成了婚姻内这一点点“不幸”的粘合剂,一个情感安慰的“替补品”。妈妈对小坤大部分时间都很好,是一个非常尽职的“好妈妈”。她和颜悦色、温柔细语、讲故事读书、陪伴、接送上下学、做饭陪玩…但是,在自己情绪不良的时候,尽量会装,装作很好,但是说出的话语大多是指责,并明显带着愤怒: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这孩子,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我让你快点,你听到了没有!”

  小坤压抑自己,将母亲的不好情绪归因到自己身上

  儿子很敏感妈妈的情绪,听到妈妈一反常态地说话时,马上会回应说:“你又生气了!”妈妈会很烦躁地解释说:“我没生气,快点,我只是着急!”或者会很反感:“我就是生气了,你不用在乎,跟你没关系!你赶紧做你该做的事情!”但是孩子会一直耿耿于怀,闷闷不乐,直到这种表现再度把妈妈激惹。此时,当妈妈再度生气时,孩子就不知该如何表达了,因为他知道表达了妈妈也依旧不高兴,而造成妈妈如此不开心的,就是自己,讨厌的自己!于是,用肢体的扭曲和攻击自我,来表达对自己的不满和恨意,伤透了心且无法控制。

  这个很懂事的孩子,伤心地哭着同时压抑着自己的声音,对我说:“我知道是我不好,老惹妈妈生气,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该怎么说妈妈才会不生气…”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直生活在与妈妈的“情绪共生”的状态里,虽然有时候,他也想试图相信妈妈的情绪和自己无关,但是妈妈大部分时候对他太“好”了,好到他在这样的时候,会认为与自己无关是一种对妈妈的“背叛”。

  那么,小坤的问题严重吗?如果这个孩子没有那么爱他的妈妈,而他的妈妈平时也对他马马虎虎,但凡粗枝大叶一些,加上爸爸的爱的缓冲,以及在以后生命旅途中其他人,比如老师、好朋友等人的影响,这个孩子也许就不会有任何问题,通过自我的力量也会发展的很好。但是,偏偏,他那么爱她的妈妈,对妈妈有着“至死不悔”的“忠诚”,而妈妈平时又那么“爱他”,对他尽心尽力,这种母子的“缠结”,发展到最后,无法预知会有多大的问题,但是,走向问题是个必然趋势。好在,妈妈因为爱孩子起码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及早地进行了求助。

  这是一个因为婚姻内亲密关系的分裂,而导致妈妈情绪和人格层面出现不平衡,从而映射到孩子行为出现问题的典型案例。“婚姻分裂”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大师塞奥多尔 。 利兹提出的,他在研究儿童精神病是发现:夫妻之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甚至是同床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地竞争,拼命试图从孩子那里获得忠诚与亲近,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就会愿意通过自我的牺牲来去获得家庭的平衡。

  后来的结局怎样了呢?

  妈妈和爸爸去做了相关的婚姻治疗,这对夫妻基于对孩子的爱,愿意改变的决心很大,这其实是给予孩子最难得的礼物。同时,妈妈进行了个人成长和生涯方面的重新规划,对来自职业和自我方面的压力进行了调整和积极改变。当他们放下对孩子某一具体问题的焦虑,而是转而看自己,去管理和成长自己的时候,孩子的回应,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奇迹。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对所有的妈妈们说:当孩子有问题时,不要总想着要怎么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去当什么一招制胜的“优秀”妈妈。而是反思:我对孩子的问题做了什么?我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有什么问题吗?

  因为,任何一种优秀的前提一定是正常,也只有一个能够学会调整自己行为,能控制和应对自己情绪状态的“正常”妈妈,才能给孩子提供真正自由、健康的土壤,让孩子放心地去做自己,安然长大。

  以上是小编关于:“8岁男孩突然变得有自虐倾向生气打自己原因是什么?”的介绍,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baobaola.com)。

上一页  [1] [2] [3] 

TOP排行

  • 孕产
  • 喂养
  • 健康
  • 早教
  • 家长

最新文章

赞助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宝宝啦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18742号

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客服信箱:baobao.l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