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
家长都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接受他们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意见、感受和要求,而不是在遇到分歧、反对、不从和别扭的时候,要么勃然大怒、要么冷漠待之。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他们的疆界,接受他们的个体性。
有家长能够平静地接受孩子的“不”字,而是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受到挑战、威胁、甚至伤害,心里也会感觉到烦恼和愤怒。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从小没有得到正确的“不”字训练的后果之一。
然而,良好的关系必须建立在拒绝和面质的自由上。克劳德和唐森博士说,成长中的儿童需要确认他们的疆界得到认可。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反对意见和实践行为不会导致父母收走爱。
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我们难以容忍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伤心、失望和愤怒而表现出不爱孩子了。我们不能用语言、肢体、目光或者行动来向孩子传输这样的致命信息:你听话才可爱,你不听话就不可爱。你表现得好,我就爱你,你表现得不好,我就割断咱们之间的关系!
“听话!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啦!”这样的要挟我们司空见惯,它给了孩子什么样的选择呢?不是非输既赢,更不是双赢,而是双输:要么继续反抗,却会失掉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关系(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意味着死亡);要么赶快乖乖投降、表现顺从,埋没自己的感受,从而失去练习拒绝和面质技巧的机会,逐渐地变成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
从根本上讲,从孩子身上收走爱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敲诈勒索。对于孩子来说,生存是最重要的,为了活命,他们肯定会放弃自己的感受,跟随父母的步调。对于人类来说,跟他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谁也不愿意被亲密的人抛弃。
一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爱自己了。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强化自己顺从、可爱、懂事的性格特征,同时变得害怕甚至痛恨自己积极进取、敢说真话、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努力地掩盖这些特征。长大之后,他们也不敢反对或者拒绝他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提出不同意见,就意味着关系的破裂;那么为了维持关系,他们只能把分歧掩埋在心里,表面上做出随和的样子。
当孩子跟父母有分歧时,父母的表现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脾气温和的父母也许采取伤心的语调,或者长时间的沉默,来通知孩子“我不高兴了!”脾气暴躁的父母则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暴跳如雷;还有些父母则使用眼泪或者身体的不适来要挟孩子。总之,他们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你必须对我的情绪、身体和精神状态负责!这样,就像前边提到过的,他们把刚刚三四岁的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父母。
父母公开的愤怒(通过训斥、强制或者暴力而表达的愤怒)给孩子带来恐惧;父母掩盖的愤怒(通过沉默、伤心或者生病而表达的愤怒)给孩子带来内疚。出于恐惧和内疚,孩子会尽量表现得服服帖帖。今后,他们也会因为恐惧对方的愤怒,或者害怕伤害对方的感情而服从他人。长期生活在这种小心谨慎,甚至胆战心惊的情境中,孩子会变得不独立、没有自主能力、依赖他人、犹豫不决、不敢直言,他们的创造能力会消蚀殆尽,也难于接受或者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反对、反抗和不同,如果我们平静地对待他们的愤怒情绪,如果我们告诉他们,“我永远爱你,但是你不能这样做”、“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还是必须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回去”、“我明白这是令人遗憾的情况,来,让我好好抱抱你”,等等,等等,既给共情,又坚持原则,同时确认我们的爱,那么我们赋予了孩子最最强大的内心力量: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疆界、他们能够保护自己的疆界、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们学会怎样掌握和他人的分歧、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败。
小巫 :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
下一篇:家长要接受孩子说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