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我们一起为了未来共同努力,省吃俭用。我们有个目标,那就是尽快在这座城市买下一套属于我们的房子。为了早日买房,我们早出晚归地忙着各自的工作,平时外出,能步行绝不坐公交,能坐公交绝不乘出租车。我们给自己定下了任务:无论怎样,每月必须存一些钱。看着存折上的数字一点点增加,我觉得自己离那个目标越来越近。
可如今,5年过去了,房子依旧没有影,而因为没有房子,我们连孩子也不敢要,没有房子,将来无论孩子上幼儿园还是上学,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我觉得幸福离我越来越远。
婆家条件不好是我婚前就清楚的,也为此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未指望过他们能给我们什么经济支持,但没想到,我的思想准备还是不够充分,这几年我和老公辛苦攒的钱基本都砸进了他家那个无底洞。我完全没料到婆家竟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负担。
老公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他们家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一家人都觉得他最有出息,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依赖他。
我们结婚第三年,公公生了场重病,为给公公治病,老公断断续续拿出4万多元。说实话,那段时间,花钱跟流水一样,我心疼,但我也清楚,百善孝为先,纵然负担沉重,但这是为人子女应该担起的责任,所以我没有阻拦。可后来我心里就有些不平衡了。从那之后,公公的身体就一直不太好,三天两头看病、吃药,而这些钱都是老公在负担,他的哥哥、姐姐基本上没出过钱。对此,我质疑过,难道他们不是为人子女?可老公却说我们的条件好些,自然要多承担些。若我们条件真的很好,我也不说什么了。可我们条件好吗?到如今,我们还在租房住,而他哥哥已经在老家盖了一幢两层小楼。
说起这幢房子,我心里就更有气了。那时我和老公结婚才半年,他大哥找到我们,张口就借钱,说要在老家盖房子,但钱不够。老公问需要多少,他大哥一开口就是3万元。要知道,那时我们手头也很紧张,存折上也就5万多元,其中还有结婚时我爸妈心疼我,塞给我的两万元。可毕竟是老公大哥,一点不借也说不过去,我就想着跟他大哥解释一下,少借点。可老公却说,家里条件不好,除了他,大哥还能找谁借?见老公如此坚持,我又让了一步,说借给大哥也行,但亲兄弟明算账,让大哥打个借条。就这么一句话,老公就不高兴了,说我怎么这样斤斤计较。我一听,心里委屈得不行,如果我真的斤斤计较。又怎会甘愿和他裸婚。而之后正如我所担心的那样,钱借出去了,至今,他大哥也没提过还钱的事。
婚姻 岌岌可危
除了这些之外,平时隔三差五、逢年过节,老公还会给他家里寄钱,虽然数目不大,但把这些年所有的钱都加起来,也是很大的一笔支出了。
上个月,老公的大姐找上门来,说她的孩子想在他们当地租个铺面,自己做生意,向我们借4万元钱。大姐真的很能说,拉着老公好一番忆苦,说当初家里有多穷,自己又是如何支持老公上学。老公被感动得二话没说,也不跟我商量,当时就点头同意借钱给大姐。
我慌了,因为我深知攒下这笔钱的不易,也因此我们至今还住在租来的房子里,连孩子都不敢要,更何况老公的这个外甥我还是了解一些的,学历不高,本事不大,却好高骛远,找了好几份工作都干不长,要么嫌薪水低,要么嫌工作累。这样一个人,他做生意的成功几率可想而知。我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再次打水漂,于是这次我坚决地跟老公说了“不”。
那之后,我一直在跟老公讲道理,但就是讲不通。他说当时已经同意了,如今反悔,他如何面对大姐,还说我不通情达理,自私、小气。我问他只想着对大姐的承诺,那对我的承诺呢,我们何时才能住上新房,何时才能要孩子?老公一时语塞,没再提借钱的事,但后来我发现他还是背着我向别人借了钱,然后偷偷地把钱又借给了大姐。之后我跟老公又吵了一架,我说:“你有多少钱能帮你那一大家子人?今天大哥家的,明天大姐家的,我们到底要帮到何年何月?”
这些天,我和老公一直在冷战,准确地说是我一直不答理老公,他一直在想法讨好我。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一点都不假。我觉得自己特别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负担,成日为钱揪心,拼命赚钱却存不住钱。一想到婆家那个无底洞,我就烦闷不安。我不知道这样看不到希望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不过,要是有人问我,嫁给老公后悔吗?我会回答,不后悔,因为直到如今我依然爱他,只想跟他一辈子走下去,但是,这5年的经历又让我再也说不出“我们一定会走下去”的话。
曾经,对婚姻对生活我满怀憧憬,如今,我的心里不再有阳光,抬头望天,满是阴霾。
回复
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难以割舍也无法割舍。资助家人原本无可厚非,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该抱着自己是家中唯一经济支柱的心态,事事大包大揽。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清清的老公也的确疏忽了清清的感受,未曾和她有过沟通,只是单纯地想让对方多理解和包容自己,而这个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包容和理解。
另一方面,清清也应多体谅老公的感受。双方多做一些换位思考,交换的是感情,结合的是人心,也只有这样,婚姻才会更稳固更和睦。
来源: 网易女人论坛
以上是小编关于“一个之人自诉裸婚后的悲哀”的介绍,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