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15-11-6
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无论他愿不愿意,都必须在校度过9年的学习时光。6岁至15岁的这9年,对人一生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高估也不为过的!可以这么说: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明亮温暖的底色,就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是教师竭力让孩子热爱阅读的原因。
为什么一定要建立班级书库?
读共同的书,就是过着共同的生活。是这种基于阅读的共同生活、共同体验,使学生对于班级、对于好书有了一种与日俱增的亲切感、归依感。对于绝大多数人的独生子女来说,对于那些无暇关注其精神需要的孩子的父母来说,这种亲切感、归依感就显得尤其必需和可贵。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购书,是为了引导阅读、满足需要,更是为了增强基于共读的班级凝聚力、亲和力、净化力。
这是学生成长的必需,这也是教师着力建立班级书库的目的所在。
为什么孩子学习越吃力越需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为什么读书使人聪明呢?美国教育家施道弗告诉我们: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
根据20年的经验,看云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是文理兼修、学习轻松的中学生,都是在小学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课外书籍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人的大脑好比待垦的荒地,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使它成为热土,只有在这样的沃野里,才有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死抠教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盐碱地。即便现在的考分很高,我们也不敢对他的将来乐观。
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我的孩子完成“本职工作”已经费力了,还是少读课外书,集中精力务正业的好。
对于这种看法,我们还是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吧。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正因为功课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很艰难,所以我们更好鼓励他们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好比让一个在封闭屋子里干活干久了的人,到鸟语花香的园子里散散步。否则,他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将是枯燥和无法忍受的。
有些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开窍较迟。用教育学家的话说,是思维暂时处于沉睡的状态。那么,怎样唤醒思维,使他们蕴藏着的聪明苏醒过来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有趣的课外书。当孩子怎么努力也解不出一道别人看来很简单的数学题时,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做的——他说:“孩子,放开吧。你先看看这本漫画书,回头再来想。”
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从哪里来?
1、教师先做读书人。